“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当雨水浸润乡土大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政策之力滋养广袤农田。这份带着泥土气息的文件,作为乡村振兴的“春日行动指南”,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无限可能。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道出了节气与农事的不解之缘。在谷雨麦苗抽穗、稻秧移栽的关键期,《规划》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为粮食安全筑起铜墙铁壁。
谷雨时节,田间地头农事忙。《规划》中“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产粮大县奖补制度……”一项项政策精准滴灌,激发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山东德州“吨半粮”核心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智能水肥系统实现节水30%、增产15%,使粮田变良田,让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谷雨时节,最怕“无雨”“刮风”“天冷”三劫。《规划》中“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以科技之光破解传统难题。智能温室里的物联网传感器,实时调控着温湿度,为秧苗撑起“防护伞”;北斗导航农机在田野间精准穿梭,播种效率提升40%。在浙江嘉兴,5G智慧农场通过气象预测模型,提前应对倒春寒,让脆嫩的秧苗安然度过“成长烦恼期”。
谷雨时节,播撒的不仅是种子,更是产业的希望。《规划》中提出“全环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让1.2亿小农户融入产业链。重庆潼南的柠檬产业,通过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让“酸柠檬“变成“甜产业”;江苏溧阳的白茶,借助电商直播走出深山,带动茶农增收超30%。这些成功案例揭晓了产业振兴的谜底:用深加工延伸链条,用电商直播拓宽市场,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就会生生不息。
谷雨时节,吹来清风正气、文明乡风。《规划》中提出的“乡村特色风貌”“乡风建设”等举措,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在乡间村落,“道德积分超市”让文明可量化、可兑换,“一村一法律顾问”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个角落,这才是乡村振兴最美的底色。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从田间地头到电商平台,从实验室到法治课堂,政策与民生的交融正让乡村焕发新生,让每个人都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见证者。此刻,不妨沏一杯明前茶,看“谷雨”滋润田野,等“秋分”收获麦浪。(朱亚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