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基层干部队伍作为治国理政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肩负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面对百年变局的时代课题,唯有以政治判断力校准航向、以为民服务力厚植根基、以改革攻坚力破除壁垒、以作风建设力涵养生态,方能锻造一支“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基层铁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组织根基。
淬炼政治判断力:在时代坐标中锚定发展方位。“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基层干部的政治素养直接决定政策执行的精准度。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深度交织,基层治理面临利益诉求多元、矛盾冲突叠加的复杂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三维政治坐标系”:纵向贯通党的创新理论发展脉络,横向对接国家战略实施要求,立体聚焦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唯有将政治判断力具化为把握政策取向的政治领悟力、鉴别政治是非的政治洞察力、防范政治风险的政治执行力,方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进而在践行决策时做到“精准”发力。
提升为民服务力:在治理实践中厚植人民情怀。“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治理的本质是民心治理,这就要求干部立足为民初心,真正做到“民呼我为”。从“枫桥经验”到“浦江经验”,实践表明:群众工作方法的时代演进,本质上是对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新时代基层干部需要建立“需求感知—资源整合—效能评价”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同时,基层干部的脚下沾着多少泥土,群众的脸上就绽放多少笑容。在黄文秀同志的笔记本里,密集记载着贫困户的“微心愿”,这种“把群众小事当作国家大事”的为民情怀,正是新时代基层干部的必修课。
强化改革攻坚力:在守正创新中突破发展桎梏。“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改革进入深水区,基层干部既要当好“施工队长”,更要成为“探路先锋”。当前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重大任务,要求基层干部具备“破冰”勇气和“绣花”功夫。需在思想层面破除路径依赖,在制度层面创新工作机制,在方法层面善用技术手段。同时,逐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明晰免责事项,优化效果评估体系,结合政治激励、物质奖励、精神表彰等正向激励举措,让制度保障与创新实践形成良性互动,使基层成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孵化器”。
永葆作风建设力:在自我革命中涵养政治生态。“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要求基层干部既要有“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自觉,又要构建“三不腐”的防范机制。从中央八项规定到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制度笼子越扎越密,但作风积弊具有顽固性反复性。这就需要建立“教育—监督—惩戒”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将作风建设贯穿干部培养全过程。同时,可利用数字化监督开辟反腐新路径。例如,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廉政风险预警模型”,对惠民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测;建立“四风”问题智能识别系统,通过电子发票、公车轨迹分析等技术手段精准纠治“四风”等。通过技术赋能的监督手段,与党性教育、制度约束形成叠加效应,推动作风建设从“运动式整治”向“常态化治理”转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既要传承“四下基层”“马上就办”等优良传统,也要善于把握数字时代治理规律。当政治能力转化为政治定力,服务意识升华为治理智慧,改革魄力固化为制度成果,优良作风沉淀为政治生态,基层治理必将呈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崭新气象,稳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重要保障。(赵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