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日清明霁,华林物色新”,清明的春风焕新山林湖海,也借故去的英灵洗涤心灵、涵养正气,这个传承千年的节气,正以特有的文化密码给予新时代青年干部深刻启示。
一抔黄土祭忠魂,培铸为民精神脊梁,涵养“矢志为民守初心”的赤诚品格。黄文秀心系百姓安危,暴雨夜“驻”守扶贫路;李保国情牵农民福祉,太行山“铸”就理想碑。他们用生命诠释“驻”与“铸”的辩证法——前者是扎根基层的“驻村”行动,后者是培育精神的“铸魂”实践。这些“田秀才”“土专家”证明:脚下沾多少“黄泥”,心中就沉淀多少“黄金”。青年干部当以青春赴清明之约,在乡村振兴中怀揣热忱、“青”力施为,以“芒鞋赤脚”深入基层,实地丈量每一寸土地,悉心倾听民声民意。将创新巧思融入每一项实践,精心策划并实施高质量惠民工程,确保每个“青字号”方案都能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亲身体验。
一线纸鸢观云势,校准助民方法路径,修炼“好风借力上青云”的破题艺术。“鸢”舞九天须辨风向、借线机,青年干部亦是如此。当数字浪潮掀起“数智风暴”,浙江干部巧用“云招商”盘活文旅资源;面对“双碳”东风,塞罕坝传人借“绿能翅膀”让林场经济乘势而上。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青年干部若想在工作中取得突破,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如同放风筝时找准风向一般,敏锐洞察形势变化,以“鸢”为鉴,当好脚沾泥土的“牵线人”,把握好“收”和“放”的控线节奏,避免太紧限制创新,太松又挣脱实际,精准定位本地资源优势与发展方向的契合点,牵准政策“引线”、乘势“数智气流”,在云端绘就发展“筝迹”。
一枚青团见匠心,雕琢惠民发展果实,淬炼“毫厘之间见真章”的实干本领。青团凝碧映丹心,其制作需经研磨青汁、揉捏面团、上汽蒸制三重淬炼。青干服务为民也以此为鉴,落实政策如“研磨”鼠麴,过急则“青”涩难咽,过缓则“清”香散尽,唯有在细微处见匠心,方能成就清爽惠民工程;整合资源似“揉捏”青面,善融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数治”手段,“揉”出共治新粘性,民生资金的使用要像馅料般“粒”尽其用,杜绝“跑冒滴漏”;项目实施需领悟蒸笼“汽”节把控,既保持清风正气的“火候”,又释放轻装上阵的动能,避免“夹生”工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政策之暖、服务之甜,从清明粿品尝到春之味。(吴潇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