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基层的年轻干部怀揣理想抱负,如出鞘的利剑渴望披荆斩棘。但当“痕迹主义”等现实问题迎面扑来时,有人“千磨万击还坚劲”,有人却“拔剑四顾心茫然”。从机关大楼到村头巷尾,年轻干部唯有破除“镀金”的功利思想,以“墩苗淬火”的觉悟实现角色重塑,方能从“候鸟型干部”蜕变为“永久牌公仆”。
既要“躬身力行”更要“倾心倾力”。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用三个月走遍全村278户,手绘“民情地图”;重庆李家沱街道党员干部将群众反映的“晾衣难”转化为社区“共享晾晒区”民生工程。这些事例揭示,破除基层年轻干部“悬浮状态”需摒弃“打卡式”走访,转而通过“炕头听诊+田间会诊”的深度互动,锤炼年轻干部一线洞察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在具体事务中读懂“方言里的民心”,练就“把板凳坐热”的真功夫。
既要“向下扎根”也要“向上破题”。新时代基层治理需要“脚上沾泥”的踏实劲,更呼唤“云端治理”的创新力。山东乐陵市黄夹镇通过整合驻外流动党员党支部,设立驻外“红色代办服务点”,由代办员为在外群众无偿提供咨询、跑腿和代办服务,实现“群众零跑腿”。江苏张家港永联村开发智慧社区平台,将垃圾分类数据转化为治理决策依据。年轻干部应当以系统性思维直面基层难题,强化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推动基层治理向更高效、更精准、更协同的方向发展。
既要“担当有为”更要“修身守矩”。山东沂水县西墙峪村的90后“兵支书”带领村民修复抗战遗址,提升改造将军故居,打造红色村史馆,村集体收入由不足10万元增加到35万元。而少数触碰职权边界的个案受到严肃处理,为纪律意识敲响警钟。基层工作需在创新与规矩间把握平衡,一方面,作为年轻干部要系好“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上级部门要对因政策调整造成的探索性失误予以容错,但对原则问题“零容忍”,让干部在“带电高压线”与“暖心激励线”间明晰边界,锻造既敢为又有畏的过硬作风。( 苏超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