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福建省委一号文件发布,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加大对农村青年后备干部的培养培训力度,为2026年村“两委”换届做好准备。这一举措意义深远,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精准“选苗”,扩充乡村人才“蓄水池”。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石,选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至关重要。在选拔过程中,不能局限于传统模式,要拓宽视野,从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群体中挖掘人才,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等方式,将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纳入后备干部队伍,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人才“蓄水池”。
精心“育苗”,提升后备干部“硬实力”。选好人才只是第一步,培养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要根据农村青年后备干部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按照“理论+实践”的双重培养模式,组织他们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乡村振兴政策法规,提升其政治素养与政策水平;安排他们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农村基层工作,积累实战经验,增长实干本领。此外,派遣青年人才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开拓视野,拓宽发展思路,全方位提升后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一支素质高、本领强的乡村振兴“生力军”。
用心“护苗”,营造人才发展“好环境”。为了让农村青年后备干部留得住、干得好,必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后备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优先考虑,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支持,为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工作上,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干部进行“传帮带”,助力他们成长成才;在生活上,关注他们的需求,解决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让后备干部安心扎根农村,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的培育储备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要深入推进“选苗”“育苗”“护苗”工作,为乡村振兴储备一批优秀人才,为2026年村“两委”换届提供坚实保障,让乡村发展的明天更加美好。(蔡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