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考察了黎平县肇兴侗寨。在信团鼓楼,习近平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共话乡村全面振兴。一场别开生面的“板凳座谈会”引人注目。这方寸之间的木凳,丈量着中国共产党人跨越时空的初心。
穿越历史时空,古柏森森的延安杨家岭,毛泽东常坐在石凳上与老乡拉家常,膝盖上摊开的笔记本里记满农事节气;太行山深处的农家院里,周恩来盘腿坐在土炕沿,把乡亲们递来的旱烟袋推了又推。如今这张小板凳,延续着共产党人“不坐太师椅”的政治基因。当干部的双脚沾满泥土,政策文件里的民生温度才能真正抵达百姓心间。
在皖北小岗村的晒谷场上,当年“大包干”的契约就是写在条凳上;浙南山坳里的农家乐,民宿主人至今记得驻村干部在板凳上画出的旅游路线图。板凳上的民主,让政策制定从云端回到地面。当领导者的视线与群众齐平,那些被文件遮蔽的痛点、被数据模糊的诉求,才会在面对面交流中浮出水面。
秦岭深处的护林员老张,总爱把巡山用的马扎擦得锃亮:“这凳子跟着我二十年,坐过县长也坐过院士。”在新时代的基层治理中,越来越多的干部把办公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浙江某镇的“流动板凳议事会”,三年解决了178件民生小事;云南边境的驻村干部,用折叠凳在火塘边开出了脱贫良方。
从瑞金沙洲坝的竹椅到正定大街上的方桌,从兰考的风沙长凳到十八洞村的苗家木凳,这些朴素的坐具串联起共产党人的执政轨迹。当干部学会在板凳上倾听,政策制定就有了民生刻度;当群众愿意在板凳上交心,社会治理就找到了最大公约数。这或许就是“江山就是人民”最生动的注脚:让政治具象化,回归有温度的生活,在板凳与板凳的对话中,续写党群真情交融、干群鱼水情深的新篇章。(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