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基层干部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在日常工作中,这样的疑问时常浮现。从基层调研到各类工作会议,基层干部面临的繁重任务和压力,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面对基层事务的日益繁杂,诸如频繁的检查考核、堆积如山的文件报表……这一句“为什么如此忙碌?”,饱含着基层干部对改变现状的期盼,也反映出提升基层工作效能的紧迫性。
基层工作至关重要,它是党和国家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然而,当下部分基层却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沼,一些不必要的任务和流程,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曾经,某些地区为了迎接检查,要求基层干部花费大量时间准备各种台账资料,而真正用于服务群众的时间却被严重压缩,结果是资料做得漂亮,群众问题却解决得不够到位,令人深思。如今,在一些地方,上级部门频繁下达任务,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却难以将工作做到实处。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阶段,有必要为基层减减负,让基层工作回归正轨。
为基层减负,要平衡好“重”与“轻”。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基层情况千差万别。不同地区的基层,面临的问题和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有的地方经济发展较快,基层工作重点在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有的地方则侧重于乡村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如果各地基层都盲目跟风,追求同样的工作重点和模式,忽视自身实际情况,必然导致资源浪费和工作效率低下。只有根据自身实际,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才能有的放矢,高效完成任务。
为基层减负,要兼顾“新”与“旧”。为基层减负,不是要摒弃新的工作理念和方法,而是要在合理安排的基础上,将新的工作方式与传统工作经验相结合。在数字化时代,一些地方基层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实现数据共享,减少了重复填报的工作。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的走访调研、面对面沟通等工作方式的重要性。新与旧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基层工作的开展。
为基层减负,要洞察“表”与“里”。从表面上看,基层干部忙碌于各种文件、会议和检查,似乎是工作任务过多。但深入分析,其背后是工作机制不完善、职责划分不清晰等问题。有些地方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出现问题相互推诿,导致基层干部在协调工作中耗费大量精力。还有些考核评价机制不合理,过于注重形式和材料,忽视了实际工作成效。只有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才能真正为基层减负。(周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