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至10日,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深入宁德市寿宁县的乡村、企业,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对于我们基层党员干部而言,为人民谋幸福,是永恒不变的初心,更是不懈追求的目标。要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大力弘扬优良作风,向谷文昌、廖俊波等先进典型学习,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建设过硬干部队伍,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在日常实践中不断需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深入群众精准“察”。要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是什么、在哪里?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实际分析思考,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察实情、晓民意,抓住问题核心。所谓问题,就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急难愁盼”事情。党员干部不能埋头于材料写作、奔波在会议讲话中,脱离群众、远离群众地谈问题无异于“纸上谈兵”。而是要把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走村串户访民情,看看群众有什么苦恼、有什么期盼,弄清情况、找准症结,把前期工作抓实。
因地制宜精准“思”。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摸清楚阻碍农村发展的症结之后,党员干部要因地制宜,创新思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强化本领,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夯实群众强化自我发展能力。农村各地的基础资源禀赋不同,各地的发展也要立足当地实际才能打开工作局面。要向书本学习知识,向实践学习真知,向历史学习经验,向群众学习智慧。当然,发展道路千万条,群众参与第一条。党员干部要坚持农民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要发展、要出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致富的技能。
未雨绸缪精准“谋”。解决问题既要救一时,也要虑长效。这要求党员干部要做好跟踪记录、及时反馈、动态管理工作,避免问题反弹,确保群众发展的可持续性。很多长期矛盾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化解,这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很多问题解决之后,还可能出现“反弹”甚至“恶化”。因此,党员干部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意识,为群众计深远、谋长久,防范潜在风险,巩固已有成效。“常态才能常效,长效才能长久。”一方面,要做好民情台账,建立联系群众、及时沟通的渠道,做优“售后服务”;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任何事情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把问题的解决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卓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