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应急处突的“最先一公里”,作为防止“小险变大险、小灾成大灾”的关键环节,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正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固本之策,具有重大意义。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基层应急管理也呈现出任务多、涉及广、挑战强的形势。作为突发事件处置的第一现场和前沿阵地,必须时刻打起精神,高度警醒预防。近年,一些地方发生的燃气爆炸、火灾事故等暴露出基层在风险研判、监测预警、应急救援专业水平方面存在短板。同时,农村地区由于缺少技术与资金的支持,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居民避险意识薄弱、自救互助能力弱等因素,导致应急响应和救援工作效率得不到保障。
因此,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既要从整体上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应急体系建设、应急力量布局,同时也要结合基层实际,从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抓起,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能够落地见效。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扎实,坚若磐石”
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统筹基层各种力量和资源,建立或明确基层应急管理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办公机构等,落实工作人员和必要的经费,确保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职责到位,使应急工作落实到单位、落实到岗位、具体到人,确保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督办、有检查、有总结。充分整合现有的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企事业应急队伍、志愿者队伍等重要力量,构建“一专多能”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
健全基层应急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法治轨道上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重点围绕应急值守、信息报送、先期处置、综合保障、人员培训等各项制度建设,研究制定覆盖应急管理全过程的标准化制度。
开展基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把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作为基层干部考核评价和教育培训的一项内容,切实提高基层干部的安全意识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广泛开展应急管理“四进五有”(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有机构、有预案、有队伍、有后勤保障、有科普宣教)活动,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传播手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应急知识宣传,引导群众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技能,推动基层群众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转变。
推进基层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要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抓手,构建“全民防灾”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格局,推动力量下沉,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进一步做深做实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积极推广“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完善基层风险评估机制,建立重大风险隐患台账,制定相应的分级管控和动态监测方案。加强基层风险沟通和灾害预警工作,拓展灾害预警手段,完善预警响应程序,解决灾害预警发布“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时无备”
加大应急保障力度,夯实物质基础,确保关键时刻“备得有、找得到、调得快、用得好”。
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加强政府储备,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建立功能完备、物资充沛的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动员、引导单位、家庭等根据特点和需要,储备适量的必备应急物资。
全面摸清资源底数。开展应急救援产业、应急救援资源等调查摸底工作,摸清现有应急救援队伍、产业、物资库等基础信息。全面实施灾害风险普查和隐患治理,摸清基层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制定更加有效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
完善基层应急管理设施建设。大力完善基层应急救援站建设,同步配齐装备、配强队伍。结合减灾示范创建,探索集中安置点规范试点,落实补助资金,开展集中安置点启用演练,畅通灾后救助“最后一公里”。(杨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