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实不实”,关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干部作风的硬标杆。近年来,为基层减负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形式主义并没有消失,有时又会披上“新的外衣”,陷入“减旧增新”的怪圈。基层干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第一站”,只有基层干部下足“真功夫”、做好“真实事”,才能减出“真效果”。
下足“真功夫”。形式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虚”。现实中个别“会来事”的干部,把“做秀”的套路用到工作中,上班时间“摸鱼”、深更半夜“加班”,可谓花样百出。干部干部,“干”字当头。基层干部更要大力弘扬实干担当的工作作风,摈弃“虚头巴脑”的花架子,要下足真功夫,以实干立身、用实绩说话,要以正确政绩观引领干事创业,多一些行动、落实,少一些内耗、套路,实现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的整体跃升。
做好“真实事”。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群众最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然而,现实中有的基层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片面追求短平快的项目,不惜浪费财力物力人力在“造亮点”“充门面”上,将“打基础”“修内功”的实事实绩实效抛之脑后;还有的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过度留痕工作,成为“表哥”、“表姐”,“困于指尖”“束于手脚”,将过多的精力用在了“表面工作”,而非为民服务的实事上。这就要求地方部门要规范工作机制,厘定权责清单,划清职责事项,压实工作责任,少一些形式上的报表,少一些表面上的会务,让基层干部的工作也能“最多跑一次”,才能为群众提供“一次也不用跑”的服务。
减出“真效果”。要化解 “小马拉大车” 这一基层治理的突出问题,让 “小马”轻装上阵、茁壮成长才是关键。现实中,工作事务繁多却又缺乏动力,使得基层干部这匹 “小马” 不断 “负重前行”。因此,地方部门要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部增添信心、强化保障,让他们更具底气。各级领导干部更应站在基层一线深入思考,强化业务指导与培训,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举措,多帮忙出谋划策,不断提升基层干部为民办事的能力与水平,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上而下为基层干部减负赋能。(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