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网评 > 正文

@党员干部 末伏天里,拒绝“三浮”

2024-08-21 14:39:51 | 来源: 重庆市云阳县青龙街道办事处

“末伏将催中伏休,匆匆送夏又迎秋”,转眼之间,末伏已经过半,酷暑即将远去,我们即将迎来“秋收”之季。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清醒,深刻认识到末伏天到只是“秋收”到来的“未来时”,而非“进行时”。末伏天里“余暑”还未消,“秋乏”又接踵而来,还有昼夜大“温差”,稍不留神便会前功尽弃。广大党员干部要拒绝“三浮”,保持警醒、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变准备,争取以最平稳的姿态顺利“入秋”,以最饱满的状态迎接“秋收”。

末伏时节“暑”未消,党员干部要保持“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警醒,保持身在末伏“心”未“浮”的境界。立秋已过,末伏正至,人们也看到了暑期将过的征兆,但余暑未消,高温并非就此“落幕”。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正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改革开放新蓝图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切不可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吹空调”“贪凉爽”,抱残守缺,在“空调房”内“躺平摆烂”;更不可干事创业畏艰难,惧怕“秋老虎”这头“拦路虎”,走不到乡村振兴的“村间地头”、走不到防火防汛的“第一线”、更走不到改革攻坚的“最前方”;也不可被“暑气”影响,热气上涌冲昏了头脑,踩了不该踩的“红线”,当前党纪学习教育已接近尾声,但“收官”不“收力”,党员干部要将党纪党规“内化于心,固化于行”。“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不被末伏天气影响,认真审视自我,做到“有始有终”。

末伏时节“秋乏”勤,党员干部要增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忧患意识,保持身在末伏“意”未“浮”的冷静。立秋末伏后,人们常会感觉到精神不振、困倦疲惫,这种现象被称为“秋乏”。作为党员干部,在末伏这种“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既不能“真睡”,也不能“假寐”,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被“秋乏”影响,增强“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回望党的一百多年历史,忧患意识贯穿于我们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始终,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常怀忧虑,居安思危”,才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意味着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我们在前进的“航道”上愈行愈远。但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明里暗里、大的小的威胁挑战日益增多。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及时发现问题苗头,才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经得起“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的考验。越是要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居安思危的忧患,为喜迎“秋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末伏时节“温差”大,党员干部要做好“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时刻准备,保持身在末伏“力”未“浮”的状态。末伏处于夏秋交接的关键节点,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昼夜温差大,情况变化快。面对纷繁复杂的局势,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识变”“应变”“求变”,要顺势而为、谋势而动,牢牢把握当前工作的“主动权”。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经历过“冬天”的寒冷、“春天”的复苏、“夏天”的繁茂,现在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秋收”历史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练就一双“慧眼”,坚持用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局势,精准识变,既要看到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局势深刻变化,更要看到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与魄力;要找到正确的应变之方,去察民情的“一线”,去听民声的“一线”、去惠民生的“一线”,在一线工作中练就“真本事”,提升应变的能力;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求变,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跳出基层工作“老思维”、摆脱“老经验”、改进“老方法”。行前人所未行之事,及时更新基层工作“工具库”,下好“先手棋”,如此方可在“秋收”之路上行稳志远。(金璐)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