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发展的滚滚车轮中,基层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前线。然而,形式主义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了基层的活力,消耗了宝贵的资源。形式主义的表现多样,如过度的文件往来、无意义的会议、表面化的检查等,不仅浪费了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还扭曲了工作的真实需求,导致政策执行的实效大打折扣。因此,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成为了一场迫切需要的自我革命,旨在解放基层生产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精准施策,靶向治疗。整治形式主义,首先要精准识别问题的根源。这需要上级部门转变管理思维,从注重形式转向注重实效,减少不必要的文件和会议,精简检查考核项目,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工作成效与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避免“唯文件论”、“唯会议论”。
赋权基层,激发活力。给予基层更多的自主权,是整治形式主义的关键。基层最了解一线的实际情况,最能感知群众的迫切需求。通过简政放权,让基层在政策执行上有更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增强基层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其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技术赋能,优化流程。在数字化时代,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工作流程,是整治形式主义的有效手段。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工作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精准决策和高效管理,减少人为的主观判断,避免形式主义的滋生。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仅是一项政策调整,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要求我们从理念到实践的全方位转变,从上至下形成共识,共同构建一个务实高效、以人为本的基层治理新生态。这不仅能够释放基层的创新活力,提升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还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整治形式主义,让基层轻装上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对未来的庄严承诺。(王方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