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干部的工作环境里,“小马拉大车”的现状屡见不鲜。近几年,中央一直在摒除“形式主义",在基层工作减负上下功夫,可是减下去的工作问题总是以新的形式层出不穷。线下会议少了,线上会议多了;开会时间短了,留痕工作多了,忙于各种琐碎的无意义的工作,已成为基层干部一个不小的负担,给基层工作造成了困扰。为何基层要对形式主义说“不”?答案蕴藏在以下三个方面:效率之渴、民心所向和创新之需。
效率之渴——形式主义的枷锁。基层工作琐碎而冗杂,基层工作人员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投入到各种实际工作中。然而,形式主义如同无形的枷锁,填写各种冗长的报表、筹备各级繁琐的会议,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形式的工作消耗了本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与精力,拖慢了工作的进度,降低了整体的效率。
民心所向——形式主义的隔阂。基层是接触民众最直接的窗口,基层干部是面向群众最直接的代言人,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政策的落地效果。形式主义的做法往往忽视了民意的真实反馈,用冰冷的数据和报告代替了温暖的人文关怀。形式主义的风气一旦形成,就在无形中筑起了一堵墙,阻隔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难以聆听民声、了解民意。
创新之需——形式主义的桎梏。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基层作为政策执行的前沿阵地,更需要灵活变通、勇于尝试。但形式主义却像一道桎梏,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散,让基层干部陷入了机械重复的套路中。为了激发基层的活力和创造力,必须打破形式主义的框架,为创新种子提供沃土。
在反对形式主义的征途上,基层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基层需要的是一种轻盈的工作姿态,一种贴近民心的服务理念,一种鼓励创新的环境氛围。基层拒绝形式主义不是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对高效、民主、创新工作方式的渴望。摒弃形式主义,不仅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需求,也是赢得民心、激发创新的必要条件。(储梓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