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时刻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满意”回应“人民关切”,推动为民办事,把群众“心头事”办成“暖心事”,写好“小事情”里的“大文章”。
心贴心,站稳人民立场。人民是“本”,为民是“道”。自诞生之日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就成为党的初心所在、使命所系,“人民”二字也早已写在旗帜上、融入血脉里。从长征路上的“半条棉被”,到淮海战役的小推车,再到脱贫攻坚战中的“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都是用心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表达。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忘为民初心,永葆为民本色,厚植为民情怀,始终把人民利益置顶,将“我将无我”的信念、“人民至上”的思想、“群众路线”的方法融入血脉、烙印心间、践于行动,继续保持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血肉联系和优良传统,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面对面,倾听人民呼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大到乡村振兴,小到铺路架桥,这些人民群众的“心头事”,办不办的漂亮,效果好不好,要让人民群众能感受、可感受、感受到。然而总有个别党员干部习惯拍脑袋做决定,小事不出办公室,大事不出办公楼,习惯“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最终不仅得不到百姓的理解,还会积聚负面意见和抵触情绪。要想办好人民的“心头事”,首要在于面对面倾听人民的声音,收集社情民意,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党员干部要时刻把自己看成群众中的一员,坚持眼晴向下、脚步向下,放下架子、抹下面子、俯下身子,多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走一走,走到群众身边、坐在群众中间,注重倾听、悉心揣摩群众的话外音、弦外意,在“掏心窝”“唠家常”“牢骚话”中读懂群众心声。
实打实,纾解群众诉求。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一个个切切实实的行动,了解清楚了群众的“心头事”是第一步,解决好才是真本事,才是为民服务的关键点、落脚点。实际生活中,如果急难愁盼问题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成为民生短板,变成人民群众的“心病”,甚至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办好群众“心头事”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党员干部要秉持一心为民的“真心”,找准“枝叶关情”的角色定位,将人民群众的“柴米油盐”“安危冷暖”“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做到抓具体、具体抓,真正将人民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变为党员干部的操心事,把实干展现起来、把责任担当起来,在措施上追、在工作上赶,逐步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群众的“心头事”得到及早解决。(涂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