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人才振兴是基层振兴的基础,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深刻领悟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紧跟总书记步伐,自觉弘扬“科学家精神”,让人才“种”子在乡村振兴沃野中“生根结果”,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厚植为民情怀,坚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防线。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意味着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深化,如今的“科技强国”背后是千千万万个科学家坚定“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信念,坐“冷板凳”、下“苦功夫”,把对党的忠诚化作矢志不渝的具体行动,献身于科学研究,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让我国科技发展实现飞速的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为民情怀,以“科技泰斗”的无私奉献和至诚报国为榜样,深刻剖析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基层一线、关键岗位“百炼成钢”,从短板、不足中找到提升方向,促进个人的不断成长。
拓宽培养渠道,深悟“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的深刻含义,挖掘人才潜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长久的耐心和精心的呵护。单纯的照搬照套别地的培养方式,固然能带来短暂的活力,但长远来看,“水土不服”的症状时有发生。挖掘和拓宽适合本土人才的培养方式和渠道才是根本之策。因此,各地区应当聚焦于“深耕细作勤浇灌”的育才策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侧重,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让人才掌握助力当地发展的技能,用好本地“土专家”的力量,传授深植乡土的宝贵经验,动员他们成为“传帮带”的桥梁,为乡村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环境,最大化的发挥人才在基层的力量。
营造良好氛围,提供“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成长环境,激发人才活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各地区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行动起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吹响“广纳百川聚群英”的引才号角,健全完善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体制机制、评价制度等保障体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不仅仅依据他们的年龄或经验,应确保每个人都能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价值,营造良好的用人氛围,推动干部在一线经风雨、担使命、长才干。用诚意和机遇为乡村吸引更多“凤凰”,让基层这片“梧桐树”上,百鸟朝凤,让他们引领乡村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潜山市黄泥镇人民政府 储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