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必须把办实事、重实干、看实绩、求实效的要求切切实实贯彻落实到基层工作全过程、全领域,真正做到为基层真减负、为实干真赋能,才能让真抓实干在基层蔚然成风。
树牢“政治观”,把好“权责关”。“欲事立,须心立。”唯有思想破冰,行动才能突破突围。基层减负不是走过场,而是一项能够鲜明基层工作导向、明晰基层权责界限的重要工作。基层减负首先就是要明确权责,“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要弄清楚,要进一步厘清县级部门和乡镇政府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不能动辄签“责任状”、借“属地管理”之名变相向基层推卸责任。要实行基层权责清单制度和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列出基层的权责清单,在清单之外,上级不能以“属地管理”的名义随意向基层转嫁责任和摊派任务,让基层干部多一些轻装上阵,多一些创造活力。
树牢“制度观”,把好“借调关”。为基层减负,要抓住“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实干”思维,时刻警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的“侵蚀”。在现实中,极个别的单位却长期以借调名义占用下一层级编制,存在“只借不调”,“有借无还”的问题,由此造成基层单位工作人员捉襟见肘却又无法及时补充的两难。因此,为基层减负一方面要建章立制,进一步从严规范干部借调管理工作,避免上级机关随意向基层借调人员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管,严格履行人员借调相关手续,明确借调权限、时长等问题,避免借而不调、违规借调的发生。
树牢“事业观”,把好“实干关”。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持久战”,贵在坚持、难在坚持,必须拿出“动真碰硬”的劲头,保持“滴水石穿”的毅力,坚决克服形式主义,整治“文山会海”,要抓长效、计长远,将涵养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严格控制“一票否决”事项,进一步控制督查考核总量,完善考核体系,不搞花拳绣腿,不做表面文章,着力解决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现象;要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机制,抓细抓实、抓常抓长,切实帮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让他们把更多心思和精力用于干事创业、为民服务。(李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