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筑室者,先治其基。”2024年3月19日、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湖南农村、重庆城区基层单位进行“基层减负”考察,并分别作出了重要指示。“党中央明确要求为基层减负,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要精兵简政,继续把这项工作抓下去。”“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总书记对于基层减负的持续关心和重视,彰显了党中央“必须将基层减负一抓到底、持之以恒”的坚定决心。然而,基层党员干部要深刻的认识到,减负不等于”减责任、减担当、减实效“,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以”更真切的无我情怀、更坚定的为民初心、更积极的奋进斗志“解好基层减负”三个不等式“,把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打得更通畅、更牢固、更耐久。
解好“减负≠减责任”不等式,以更真切的“无我情怀”作答。让基层党员干部有更多时间服务群众,不断深入基层线了解群众所烦、所忧、所急之事,不断钻研工作,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基层减负不是脱责卸任、推三阻四、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的“挡箭牌、遁地符”。“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面临的难题往往是复杂而具体的,它涵括了辖区内维稳、信访、人居、调解、台账、安全生产、防火防汛、社保、帮扶……点多、线长、面广;正因如此,这对党员干部工作责任心与工作标准的要求反而更高。新时代新形势,基层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深化责任意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履行应尽之责、做好应抓之事,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胸怀群众、甘当公仆,将群众的急难愁盼、安危冷暖铭刻在心、融入血脉,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扑下身子、干出样子、趟出路子,把一级一级的工作往实里推、事情往实里做。同时借助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将千条线“统”起来、“理”出来、“顺”清楚,以“智”治基层,提升服务效率;通过机制创新,统筹和理顺各方关系,做到自我减压减负的同时不减责任。持续发扬躬身为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更加坚强的意志、更加负责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到群众工作之中,推动基层各项事业稳步前进。
解好“减负≠减担当”不等式,以更坚定的“初心使命”作答。基层减负,“松绑”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拧紧”的是求真务实、实干担当的状态,不能把“减负”当作不愿担当、不会担当的借口从而只顾个人安逸、漠视群众利益。新时代新要求,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不仅不能丢,还要转化为干事的底气,在实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上久久为功、苦干实拼、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主动担当、奋发有为、更多作为,为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以担当作为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基层党员干部要练就善于担当、敢做敢扛的“铁肩膀”,在“基层田”里不断锤炼“敢担当、愿担当、善担当“的实干技能,在群众“最盼”上挑重担、在群众“最急”上解民困、在群众“最需”上出实招。立足本职,增强学习本领和狠抓落实本领,时刻准备在党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赛道”上,在矛盾和问题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面对重大原则问题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面对改革发展问题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豁得出来、顶得上去。
解好“减负≠减实效”不等式,以更积极的“奋进斗志”作答。基层减负的核心要义在于“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基层党员干部“空出手来”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于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出实效。基层党员干部不要做机关大院里的“盆栽”,而是要做田间地头里的“青松”,把“根”扎在基层,把心沉到基层,把成绩做在基层。新时代新征程,基层党员干部要自我赋能提效、脱虚向实,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拳拳嘱托,保持砥砺奋进的斗志,更为专注的干事创业、推动发展,在挑战面前不畏惧、困难面前不退缩,甩开膀子加油干,奋力拼搏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要坚持把握具体实际和群众需求,从小处着眼、从实处着手,确保精力投入到位、政策支持到位、工作推进到位,听取群众诉求和呼声、回应群众关切,把人民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面对机遇敢于抢抓、面对艰险敢于攻坚、面对落后敢于奋起、面对竞争敢于拼搏,以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奋进的状态,高质量完成各项纷繁复杂的工作任务,脚踏实地真正为民干实事、干好事,把工作抓出高效、抓出实效,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基层安定对国家发展、民族富强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基层减负,是对基层党员干部“为党分忧排忧、为民解困解难”的高度认可,表达了党中央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尊重关爱和深切关怀。基层党员干部要把准减负目标,感恩奋进、挥楫扬帆、赓续前行,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与信任,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关切”,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一份令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张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