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日报刊发主题教育专题报道《喊我“小王”,就是最大的信赖》,报道王忠兴扎根高山32年的感人事迹,引起了强烈反响。王忠兴同志坚持和践行为民造福的政绩观,将满腔热忱投入到推动山区农业发展上,带领产业兴旺、农民共富,干出了实实在在的业绩。他时时讲党性、处处作表率,数次放弃转岗机会,把青春奉献给父老乡亲,用忠诚和担当书写了别样人生,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当前正值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关键时期,青年干部要以他为榜样,争做“王忠兴”式干部,不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学习王忠兴,要学他“择一业精一事”的执着专注。1991年,年仅22岁的王忠兴一毕业,便被分配到了石梁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彼时的石梁镇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从那时起,提高大家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成了王忠兴的心头要事。他发挥农技专长,大力引进、试种和推广高山蔬菜、茶叶这些致富“密码”。种类单一,他选育周期短、效益佳的优良品种;病虫害多,他推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大面积应用;卖相不好,他自掏腰包设计产品logo、包装盒,推出了“石梁XIAN”等特色品牌。32年如一日,在他的带领下,石梁镇高山蔬菜种植面积增至6800多亩,年产值增至4800余万元,效益足足增长32倍。青年干部站在人生的起点上,要想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先要“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集中精力耕好“责任田”,把基层当作砥砺能力的大舞台,用实践的“磨刀石”磨砺出干事创业的硬本领。时代变迁,日新月异,王忠兴的傲人成绩,离不开他将现代技术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用现代化思维指导农业生产、经营,青年干部也要守正创新、苦练内功,积极吸收并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用新思路打开工作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新时代发展答卷。
学习王忠兴,要学他“察民情解民忧”的公仆情怀。王忠兴始终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哪里有呼声就往哪里去。一年有四季,王忠兴的眼里却有“六季”:炒茶季、移栽季、上市季、红柿季、冬笋季、培训季。每逢移栽季,他每天不到四五点就到田里指导农户;冬天寒潮来袭,他又指导高山茶园应对极寒天气。石梁镇山连山、岭叠岭,山里的菜出不去,销路成了大难题。得知情况后,他带头捐款,积极谋划实施道路建设,又奔走呼吁,推动石梁农贸市场顺利落地,蔬菜从此不愁卖。群众之事无小事,深入基层、心系群众是当好干部的重要基石,离开了对群众的深入了解、真挚感情,又谈何为人民服务。青年干部要常怀一颗公仆之心,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多坐“热板凳”,敢钻“矛盾窝”,常听“心里话”,在真抓实干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宗旨和理想,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学习王忠兴,要学他“轻得失淡名利”的坦然从容。“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翻开王忠兴的笔记本,扉页上记的句子,是他多年前从《礼记》中摘录的。他的心中装着农业,装着百姓,却唯独没有自己。早些年,由于交通不便、工作繁忙,他有时两个月才能回一趟家。妻子多次劝他进城,他却摆摆手说,“山上的事情很多,以后再说吧。”他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也从来不求回报。市农科院抛来橄榄枝,他委婉拒绝;残疾农户突遇台风,他又带头志愿抢收蔬菜。从青年到中年,他就像一颗钻石,历经岁月的冲刷而愈加明耀动人。作为青年干部,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更大的考验,更需要向王忠兴学习,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广胸襟,摒弃一己私利的“小算盘”,多做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业”,既做看得见的实事,也做着眼长远的好事,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大局。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立足当下、久久为功,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不搞竭泽而渔,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在笃定前行中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业绩。(徐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