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值得注意的是,“过紧日子”之前加上了“习惯”二字,从“过紧日子”到“坚持过紧日子”再到“习惯过紧日子”,这意味着“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需、权宜之计,而是一贯的方针政策和长久的制度安排。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穿着草鞋干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勤俭办一切事情”,再到新时代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过紧日子”始终是我们党的好作风、好传统,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人民财政为人民,节用是手段,裕民是目的,彰显着“鱼水相依”的为民初心和“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在财政实践上,“三公”经费增加了,用于民生保障的支出就减少了;中央本级的经费增加了,用于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资金就少了。“习惯过紧日子”就是要以政府的“紧”换取百姓的“裕”,腾出更多财政资源,把“省”下来的钱用在“刀刃”上。
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过紧日子”并非意味着少办事、不办事,而是在有限资金内多办事、办好事,做到“小钱小气、大钱大方”。所谓“小钱小气”,就是坚持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花,勒紧腰带过“紧日子”。要持续把牢预算管理、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关口,严控“三公”和会议、差旅等经费,树牢正确政绩观,绝不允许“大手大脚”“跑冒滴漏”,绝不允许乱拍脑袋、劳民伤财。所谓“大钱大方”,就是不断优化调整支出结构,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要把更多“真金白银”投入到高质量发展和民生事业上来,牢牢兜住基层“三保”底线,办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民生实事,让有限财力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民生效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紧日子”过成一种习惯,用“紧日子”换取“好日子”,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