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
20年来,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绘就了如今“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全新画卷,广大基层干部要汲取“千万工程”中的“千万智慧”,心系群众、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以切实把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总结推广好、学习运用好,以“乡村量变”实现“强国质变”。
不做“千篇一律”,创新打造“千村千面”和美乡村。二十年的 “千万工程”,把创新性的战略思路转化为具体工作载体,把基层群众创造的创新经验提炼为指导工作的思路方法,绝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要抓住地方实际的“变量”,根据自身的自然禀赋、社会经济条件、风俗文化等制定各自的方案,在各具特色的地情村情这个“变量”中落实好实地调研的“常量”,建设更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增量”。要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不能只把目光盯着“环境整治”上面,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两山”理念,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推动高质量“富丽乡村”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要借助丰厚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为“千万工程”注入精神动力、增强人文底蕴,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让“千万工程”的“千万”,从具体数字变为千村千面、万村万象的万千气象,成为美丽人文、美好生活的万千形态。
不做“生搬硬套”,因地制宜“千枝万叶”特色产业。“千万工程”以物质文明建设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不仅带动了乡村专精特优产业的迭代升级,而且打开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新引擎。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各地独特的资源环境条件、自身区域优势、产业积淀与农业基础,着力打造“一村一特”的美丽经济发展新模式和“土生土长”乡村品牌,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全方位拉伸农业的产业链条,将原有的传统农业向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加工等拓展,积极促进“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康养”等深度融合,做活“乡愁经济”,实现农业“纵向”的深度发展和“横向”的交叉发展。要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治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探索“智治”新格局,以“新质”科技力量破除机制弊端,充分释放农业发展活力。
不做“表面文章”,系统推进“千门万户”百姓福祉。“千万工程”始终把改善民生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从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到以乡村经营为主演变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改善民生福祉的过程。要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发展思想,坚持把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抓几件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事情,以“实打实”换“心贴心”,让农民群众“钱袋子”更鼓、“家底”更厚。要持续不断健全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继续在推进“千万工程”的基础上打好“服务牌”,始终把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意愿,注重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让群众参与到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全过程。要加强全域共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充分释放基层善治“红利”,激活治理“神经末梢”,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邢宇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