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文章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人人动手、人人尽责,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才能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生态兴,则国家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道重要的“必答题”,而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附加题”。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读懂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盯准“绿色发展”关键点、找准“深入攻坚”着力点、把握“广泛参与”落脚点,用“中国智慧”解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密码”。
盯准“绿色发展”关键点,思想指引,筑牢信念,为生态建设点亮“引航灯塔”。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辩证思考,是中国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独有智慧,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航向”,为建设美丽中国确定了“坐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讲到哪里:在重庆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山东强调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在贵州察看乌江生态环境和水质情况;在漓江之上关切桂林山水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党员干部要坚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理论学习的重中之重,以主题教育为契机,遵循思想指引、秉持坚定信念,树立绿色发展的政绩观、价值观,自觉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强国的使命职责,用中国思路解锁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密码”。
找准“深入攻坚”着力点,勤于探索,勇于实践,为美丽中国汇入“新鲜活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改善态势,但整体而言,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较大压力。面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流浪急、半山路陡”的关键局面,必须踏石留印,迎难而上,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方面要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织密织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大力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一系列行动,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实里走、向长效走;另一方面要坚持面向生态环境科技前沿,聚焦影响环境质量关键科学问题,始终遵循“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原则,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用创新赋能技术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插上“科技的翅膀”,用中国行动解锁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密码”。
把握“广泛参与”落脚点,积极引导,凝聚合力,为绿水青山开出“久久之花”。“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巨大工程,开展长远性、开创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持续行动,需要亿万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等持续发力,生态环境得到有力保护和修复。为全局计,为长远谋。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也要充分认清一些“硬骨头”和“老大难”问题尚在,需要我们“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因此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级有关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执好“治理同频”之笔,宣传引导企业主体主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矢志奋发作为、广泛凝聚合力,让“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的积极主动激荡“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良好氛围,用中国方式解锁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密码”。(安徽省潜山市王河镇人民政府 张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