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文章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不仅关系经济发展质量,而且攸关每个人的生活品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抓当下”与“利长远”相结合、“积潜功”与“有显绩”相结合、“致广大”与“尽精微”相结合,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求远不舍近”,坚持“抓当下”与“利长远”相结合。西方国家在工业现代化过程中走的大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只谈索取不谈付出,只谈发展不谈保护,只谈眼前不谈长远,经济虽然有了快速增长,也换来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都是典型的例子。这种老路,中国不能走也走不通,保护生态环境关系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着眼当下,坚持发展与保护有机融合,摒弃“唯GDP论”,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又要立足长远,秉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理念,打造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全民绿色行动,为子孙后代留一片绿水青山、蓝天白云。
“重显更重潜”,坚持“积潜功”与“有显绩”相结合。从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塞罕坝林场人荒原变林海到六老汉沙漠变绿洲,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一直在路上。2012到2022年这十年间,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抚育12.4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32%,近十年为全球贡献了1/4的新增森林面积……看得见的是成绩,看不见的是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做的很多工作都是铺垫性、长期性的,效果也不能立竿见影,需要的是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努力,才能积潜功为显绩。有关部门和党员干部要沉下心思做潜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贪一时之功,不慕一时之利,以“小火烧温水,常烧不断火”的执着推动生态文明举措落实落地落细;要实话实说亮成绩,晒一晒美丽中国的“新颜值”,多带人民群众感受绿色生态的财富和优势,从而凝聚起全民共抓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合力。
“抓大不放小”,坚持“致广大”与“尽精微”相结合。“致广大”,则道至于无极;“尽精微”,则道不遗微小。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宏观概念,涵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等鲜明而深刻的原则与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位”,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又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面对新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把“致广大”与“尽精微”紧密融合在一起。一方面,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这五大关系;另一方面,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日常点滴抓起,激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共同留住绿色生态之美。(安徽省潜山市源潭镇选调生 余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