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性难题,该问题也逐渐呈“低龄化”发展趋势,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话题引发社会关注。身心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重视青少年健康教育,注重心理问题的预防、疏导和化解,是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课题。所以,只有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火墙”,健全人格,发展心智,才能为国家培养和储备一批优秀人才。
一是健全机制,筑牢基础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近年来,我国相继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形势下学生突出心理问题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并在2023年重点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行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是开展心理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具有隐蔽性、突发性,所以心理问题更重要在于预防。一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当中,传授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树立自助、求助意识,增强心理健康素质,如针对各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开办讲座、开设心理辅导室等。另一方面建设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既要加强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又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完善发展机制,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学习交流会培育推广优秀经验,为持续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协同发力,构建共育体系。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火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和多部门协同育人,共同发力。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为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出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如加强老师家长之间的沟通、由学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资讯等,多方合力以此能够使心理健康问题达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刘荣盛 姜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