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底,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首创“四下基层”制度,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在群众“屋门口”蹄疾步稳的开展,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把握“四下基层”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并自觉贯通落实到第二批主题教育各项重点措施之中,扎实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变“闭屋独学”为“敞门互动”,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聚力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阐述“四下基层”时,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摆在突出位置。强调既要面上推动,广泛持续,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把握基层群众的政策需求和接受特点,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有效解开群众思想上的“扣子”,推动党的方针政策落地生根。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学习为基础,迈稳干事创业第一步,以理论知识、政策方针、讲话精神为导向,发扬“钻厚板”“凿深井”精神,下一番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扎深扎稳理论之根,然后再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领域的群体,确定适合的宣讲方案,力争对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高频民生问题熟知熟会、应讲尽讲,真正把内容丰富的惠民政策讲清楚、讲明白,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让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调查研究下基层”,变“纸上谈兵”为“一探究竟”,推动调查研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反复强调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做好调查研究者这一“基本功”。党员干部要增强调研意识,提升调研能力,走出机关大院、高楼大厦,主动到分管领域的基层一线去扑下身子,主动去到田间地头、基层一线里将双脚扎进泥土,钻进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矛盾窝”,运用“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的逆向调研思维,在群众“牢骚话”中听期盼、明需求,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实现从“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大智慧中获得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思路办法举措,切实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解决问题、提高为民服务质量的实际成效。
“信访接待下基层”,变“百姓上访”为“干部下访”,推动检视整改广开言路、提质增效。1988年12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霞浦县亲自主持第一个信访接待日活动,“零距离”畅通民意,实打实解决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信访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事”,是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的“试金石”,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信访工作不仅能了解政策得失、群众感受,及时化解基层矛盾、避免问题久拖不治,还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广大党员干部要变被动调处为主动服务,真正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第一时间去解决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确保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事事有回音”、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件件有落实”,主动把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反映反馈作为工作的“晴雨表”和评价的“风向标”,用人民的“满意度”检验工作的“完成度”,用人民的“脸色”检验主题教育的“成色”。
“现场办公下基层”,变“等在窗口”为“前往门口”,推动服务发展纾忧解困、造福于民。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既倡导“现场办公下基层”,又力推“马上就办”,首创机关效能建设,要求把工作着力点主动放在基层一线,对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又久拖未决的问题,现场集中“会诊”,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现场办公”下的是基层,抵达的是人心。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以“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紧迫意识主动走出机关大院,把“办事窗口”搬到“百姓门口”,现场研究、现场指导、现场协调,把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坚持“台账式管理”和“销号制落实”制度,让“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积极主动作为,找准问题。(安徽省潜山市梅城镇人民政府 孙金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