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十起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进行公开通报,彰显了坚决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亮剑”的决心。根治形式主义“痼疾”,关键在于精准把脉,找准“症结”,以“久久为功”的耐心和“刮骨疗毒”的决心对症下药,方能猛药去疴,拔除“病根”。
正本清源,破除“显绩为王”的政绩观念。现实中,部分干部政绩观错位、宗旨意识淡薄,落入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窠臼”难以自拔,热衷于以“大而快”的显绩代替“实打实”的潜绩,乐此不疲抓有“显示度”的形象工程,不遗余力搞“创新”、搞“特色”,而忽略了需要久久为功的“实绩”。这种政绩观上的错位是形式主义的重要根源,因此,想要根治作风顽疾,转变思想、正本清源是关键。广大干部只有真正想透弄清“为谁树立政绩、树立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立政绩”的“灵魂三问”,才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创造出经得起历史、经得起人民检验的实绩。
求真务实,扶正“脱实向虚”的交差心态。基层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上级的决策部署落在基层“一字千钧”。但在政策实际落实过程中,一些“拍脑袋”的决策屡见不鲜,导致基层常常面临政策执行难的窘境,“脱实向虚”式的变通执行便应运而生。面对必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务和“甩锅式”的责任转嫁,基层干部为求顺利“过关”而埋头于堆砌材料、编造数据。这样“不得已而为之”久了,重形式轻实效的交差心态也就成了“卸不下的枷锁”,让基层干部既“深恶痛绝”又“深陷其中”。应对“空形式”,还需下足担当作为“实功夫”。各级部门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开展充分调研,面对基层诉求有“回声”,做到深入基层“察实情”、对症下药“出实招”,合力打造“上下一心”的奋进氛围,激发基层干部为民付出的“干劲”,一同倾心为民谋福的“实功”。
宽严相济,纠治“问责泛化”的粗暴作风。问责是驱动基层干部担当履职的重要方式,但实际运作中却时常出现问责滥用的问题。将“问责数量”视作“整治成效”,“一人生病,大家吃药”……在问责泛化、负向激励的高压态势下,基层干部常常陷入人少事多、权小责大的尴尬处境。“问责基层抓落实”,让“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成了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于是,“多做多错,不做不错”成了部分干部信奉的“不二法则”,急难险重的一线工作成了没人敢接的“烫手山芋”。“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问责的目的不是将问责对象“一棍子打死”,而是让其真正履职尽责。只有精准问责,宽严相济,用好容错纠错这一“良方”,方能为改革创新者“卸盾减负”,让慵懒懈怠者“无处藏身”,真正扭转问责泛化的粗暴作风,激励干部勇于“亮剑”、敢于接招。(柳枝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