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修正案实施后,电子烟被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随时随地来一口电子烟的场景一去不复返,在监管制度不断完善、管控力度持续加强之下,电子烟最后的伪装逐渐被扯下。
电子烟是披着羊皮的狼。电子烟以一种传统烟草替代品的角色出现,打着“戒烟神器”、“成瘾性小”、“危害小”等口号出现在我们身边,看似吸烟者之友,实则危害不小。不少烟民将电子烟作为戒烟过渡期的帮手,但世卫组织在《2019年全球烟草流行报告》中明确表示,没有充足证据表明电子烟有助于戒烟。普通电子烟与传统烟草一样都含尼古丁,成瘾性依然存在,电子烟释放的气溶胶也会刺激人的呼吸系统并造成伤害。厂家常宣传电子烟在焦油控制等方做得比传统卷烟好,给人产生一种“更健康”的错觉,减轻了吸烟者的负罪感,反而诱导人们吸得更多、更久,对个人与周围人群的健康伤害更深。
电子烟更大的影响来自于其诱导青少年吸烟的问题。电子烟推广时喜欢强调“电子”而非“烟”的特征,朝着“时尚”、“年轻”等方向上靠,以多种多样“好闻”的口味吸引好奇心重、判断力有限的青少年。根据相关调查,2011—2014年美国青少年电子烟使用率从3.3%上升至19.9%。我国在严管青少年吸烟的背景下,2021年中学生使用过电子烟的比例为16.1%,正在使用的比例为3.6%,与2019年比分别提高了3.5%和0.8%。电子烟成为了不少人“青春口袋里面的第一支香烟”,作为吸烟的入门产品,它将导致未来青少年吸烟率上升,给我们控烟工作带来不小挑战。
电子烟发迹于早期管理的盲区,也必将随着监管的完善而告别野蛮生长。电子烟在发展初期属性不明,电子烟企业将其作为一种“电子产品”在线上线下快速推广。为保护未成年人远离电子烟,2018年以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多次发布通告,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禁止网络销售电子烟。2021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的决定,电子烟被定义为新型烟草制品纳入管控。2022年5月1日《电子烟管理办法》正式施行,10月1日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11月1日电子烟开始征收更高的消费税……随着政策制度密集出台,电子烟逐渐走出了灰色地带。
如今深圳、杭州、上海都将电子烟视为烟加以管理,电子烟是“烟”的本质也逐渐被大家认清。卸下伪装,离开风口,电子烟想要健康发展,终离不开全面、严格的监管。(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冷水镇人民政府 朱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