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网评 > 正文

深刻反省 吸取“不过包退”的教训

2023-01-06 15:13:06 | 来源: 中廉在线

考公热持续升温,2023国考报名总人数突破250万。与此同时,公务员考试培训公司中的龙头——中公教育,却越来越冷。这家在公考培训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上市公司,正深陷拖欠协议班退费的泥沼之中。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搜索中公教育,山东、湖北、浙江、四川、广东等各个省份的中公教育分部,均出现了拖欠“不过包退”班退费的问题,协议中约定,如果考试未通过就退款。但如今,对方承诺退费的时间已过去,学员们依然没有得到退费的确切消息。“不过包退”的协议后承诺背后究竟坑了谁,这值得深思。

一是经营主体玩套数 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过包退”面上的诱惑力确实可观,很多学生冲着“不过包退”的承诺把几万的培训费交给培训公司,而培训公司可以利用公考的周期限制打“时间差”,将吸纳的资金进行对外投资或者购买理财产品。使中公教育一时风生水起,赚得盆满钵满。而随着由于招录、竞争等外部因素的急剧变化,陡然升高的退费率、地产项目的停滞以及学员贷款项目的弊端等开始集中爆发,中公教育终于尝到了自酿的苦酒,导致这一经营模式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困境。

二是扎实备考,克服侥幸心理。考生们本着“能考上,一劳永逸,两万块钱花得值当;考不上还能退钱,也没有什么损失”的心态报此类价格不菲“包过班”,作为“包过班”也绝非一劳永逸、毫无风险。而无论是考公还是其他考试,如果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包过班”上,结果往往很难如人所愿。因此,与其迷信“包过班”,不如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备考。

三是对退费难问题,要标本兼治。一方面对于当下众多考生在申请退费过程中遭遇的种种推诿拖延,市场监管、消协、教育等部门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敦促涉事机构按照合同履行退款义务,或为退费考生提供法律指导与援助,维护考生们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则是要加大对此类“包过班”的监管力度,如杜绝虚假宣传营销,加强对“包过班”所收学费资金的监管,避免资金被挪用亏空,最终即便诉诸法律手段培训机构也无钱可赔,考生只能自认倒霉。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向广大考生普及“包过班”的风险及可能存在的套路、陷阱,避免更多考生上当受骗。(刘荣盛 贵州省锦屏县三江镇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