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工作犹如“栽树工程”,是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泽后人的事业,是关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才也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对待人才的短板我们不能存在“一票否决”的短视,而是要有“补短锻优”的长视,精心打造人才的“补短机制”。
不拘一格“容短板”,搭建引才“软环境”。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人才不等于“全才”,很难要求每个人都做到百般武艺,样样精通。在引进人才时,如果拿出眼睛容不得沙子、鸡蛋里专挑骨头的“硬杠杠”去框束,很可能会出现引不来、引不好的现象。相反,如果将“硬杠杠”加一点“软指标”,多一些“扬优容短”的人情关怀,少一些“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搭建引才“软环境”,就会让人才能够更好“软着落”。例如:在引进年轻的优秀人才时,要有包容经验不足的“短板关怀”。可以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的方式,让年轻的优秀人才快速积累经验,茁壮成长。当然,对引进人才的短板不是无边界、无条件的包容,而是要“软硬兼顾”。“硬”指的是政治品德要过硬。政治品德是衡量一个人才的首要标准,是不能越过的“高压线”。政治品德不过硬,就会“基础不牢”,甚至会蜕化、变质为“两面人”。“软”指的是微小瑕疵要包容。正所谓,瑕不掩瑜。对待引进的人才要“量体打分”。对于一些稍加教育引导即能改正的短板,要多包容,不能“一瑕弃美玉”。
充电赋能“补短板”,锻造育才“成长链”。对待人才的短板,我们要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去看待。要将短板看作未来成长的空间,发展的潜力。要定期举办相关的培训会,帮助人才查短板、补短板,从而打造“定根施肥”“修建枝叶”的育才“成长链”。一要立足“缺”字。要按照“短什么、补什么、教什么”的原则,对人才进行“精准滴灌”式的培训。要提前开展摸排调研,从而达到“底子清、培训准”的效果。二要突出“新”字。要着眼时代变化的特点,创新培训的载体和内容。例如,可以加强与国内知名大学、培训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开拓干部培训网点,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通过与不同机构搭建学习的合作网点,丰富培训内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强调“专”字。要强化教育培训的专业性,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课程内容,都要提前经过科学的调查和反复的研究,争取达到“培训专业化、效果最大化”。
人岗相适“避短板”,提高用才“精准度”。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人才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只有综合考量,从工作的长远角度出发,把合适的人放到相宜的岗位上才能有效激发人才与岗位的“倍数效应”,实现人才避短板和事业长发展的双向增长。首先,要“知岗”。要根据岗位的工作内容、专业性质、指责规范、任职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其次,要“识人”。要结合每个人才的学历层次、专业背景、工作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进行统筹进行“精准画像”,准确了解人才的优缺点。最后,要“用人”。要充分结合岗位特点,“用活”人才的短板。例如:对于一些性格稍微内向的人才,可以将其放到研究型岗位上,这样可以让其静心研究,真正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用才效果。(中共望江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