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明选人用人正确导向是最大的导向。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关键要将干部选育管用工作做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力量,如何将这支队伍牢牢凝聚在党的伟大事业上,汇聚起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力量,是组织部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一项现实而紧迫、长期且艰巨的重要任务。
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建设,不只是打造几个特色品牌、创建几个工作示范点,相比于光鲜亮丽的外壳,促使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干部不断涌现、干事创业活力竞相迸发,才是这项工作的本质追求与灵魂所在,而这个“魂”正是由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人所构成的。唯有鲜明选人用人导向千金不换,方能开创“自有人才涌似云”的长久局面。
实干实绩导向不变,从按人索事向知事识人转变。识人察人,历来不易。先推出意向人选,再逐一谈话了解的方式是组织考察常用之策,这条“由人串事”的研判识别路径,虽是好走,却并不完全牢靠。实践中,参与谈话人员并不都能、总能做到见人见事,容易采用“还行”“蛮好”“不错”等表述“净拣好的说”或“一言以蔽之”;除长期参与干部考察工作的“阅人老手”,一些缺乏工作经验的考察人员很难听出谈话过程中“弦外之音”所潜藏的“真实心声”;更有甚者,一旦考察材料缺数据缺案例,不加以延伸调研,直接从年终总结中“精挑细选”,加以拼凑成文。如此种种,着实很难对干部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价,指出一针见血的不足。因此,仅靠干部选任前一两次“由人到事”的集中考察,是无法实现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的,必须加强和改进干部考察工作,让“事”成为发现、培养、选拔干部的出发点、续航点、佐证点,尤其多在重大任务、重大斗争、危难关头一线加以识别考察,全力做到选人用人只凭“事实”说话。
政治首位导向不变,从平面框架向立体画像转变。政治标准是干部选育管用的第一标准,是硬杠杠、是首要关卡,首关不过,余关莫论。但政治素质作为党员干部灵魂深处的思想主导和价值认同,在个别政治上的“两面人”“伪忠诚”身上,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复杂性和迷惑性,仅靠谈话调研、会议推荐等一两种方法,研判识别起来比较难。但也不是不能被抽丝剥茧、透视甄别、精准定位。考准考实政治素质,一方面要把握好“说了”和“做了”的辩证关系,讲政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多要体现在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要有坚定立场,面对背离党性的言行要有鲜明态度,这就启示我们不仅要听干部的表态,更要看干部的作为。另一方面,要把握好“一时”和“一贯”的印证关系,考察识别干部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对于政治素养的研判分析理应与“长期”二字遥相呼应、齐头并进,既要看当前一段时间的表现,也要适当拉长时间跨度,合理安排追溯考察,形成超越时空的干部政治素质“全息图”,坚决践行“政治素质硬者上、政治素质劣者下”的鲜明导向。
从严要求导向不变,从“能上不能下”向“能上能下”转变。用什么人是最有效的激励导向,不用什么人也是最有力的鞭策导向。长期以来,受“上荣下辱”“下必有错”等观念影响,有的领导干部存在不愿“下”、不想“下”等认识偏差,宁愿尸位素餐,也不愿退位让贤;个别组织部门也存在“照顾老干部”“送个顺水人情”“睁只眼闭只眼”等错误想法,导致“有为干部上不去,无为干部下不来”,直接影响了政治生态。现如今,《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的出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等金句,都给这群“堂上木偶”敲响了警钟。想要真正地管好用好干部,解决“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是为“上策”且重在执行。要动态把握“上与下”辩证关系,以搭建“上”的平台为基础,变“要么原地踏步,要么提拔进步”的“单向通行”为“干得好进步,干得不好退步”的“双向奔赴”。要着力构建“闭环考核、精密智管”机制,以考促干、以干促进,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营造举直错枉、贤进庸退的浓厚氛围。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凝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起航的重要力量,鲜明选人用人导向的成果最终必然要体现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时代担当上。越是目标远大、任务艰难,越是需要建设并拥有一支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过硬干部队伍,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创造新的辉煌,续写新的奇迹。(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委组织部2021届选调生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刘庄村书记助理 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