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小区里偶遇一青年,闲聊得知,其毕业于西南林业大学,是林学硕士,2020年镇雄县将其作为农林发展专业人才引进,至今已在县林草局工作2年多,主要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谈到自己的工作岗位,青年眼里尽显失望和落寞,直言参加工作以来,很少做与其专业相关的事情,大多数时间都忙于办公、办会、办文、后勤安排等,自己的专业优势得不到发挥,奋斗的激情也快要消失殆尽。
近年来,各地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加大,许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基层、服务群众。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人才未能发挥所学所长,最终湮没于“人海”。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跟踪问效机制尚未健全。从各地出台的人才工作政策来看,大多注重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工作环境等,但弱化了对人才上岗后的成效检验,仅用单位的日常考核制度来考核专业人才,并缺乏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这唤醒了人才的“躺平”心理,减弱了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久而久之,专业人才也就成了一般工作人员。二是用人单位未根据人才专长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常有人抱怨从事的工作跟所学的专业不沾边,感觉专业知识白学了。许多单位都存在这种现象:学应用化学的负责财务、学土木工程的当了秘书、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了档案管理员……在未涉足过的领域,所有人都是初学者,长期从事与专业不符的工作,会导致原本的专业知识逐渐丢失,最终专业人才也将变得不再“专业”。三是人才自身的“不甄”和“不争”。“不甄”即为不加以甄别,盲目选择、随波逐流。受就业压力等影响,部分优秀毕业生未经慎重考虑就走上工作岗位,结果专业不对口、学不能致用。“不争”即为盲目服从、随遇而安。面对工作安排,刚入职的新人往往不计较、不争取,缺少对自身准确的定位和对职业长远的规划,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
针对这种现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健全人才工作跟踪问效机制、建立人才考核制度。法国谚语有云:只有看到辉煌的成绩,才能承认你是天才。在一定程度上,人才对社会的贡献应当大于普通人,否则不能称之为人才。通过问效和考核来检验人才,让其荣誉、待遇、成长机会与工作成绩挂钩,可以提高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并营造一种优胜劣汰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人才的价值。二是要结合人才的专业情况,安排恰当的工作岗位。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具体问题应当具体分析,专业的事还得由专业的人来做。“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要学会量体裁衣,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上,坚持“定人定岗、人岗匹配”,实现人与岗的完美结合。比如,农林水专业的人才可从事相关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工作;金融经济专业的人才可从事经济预测、市场分析、企业管理等工作。三是人才应当具备慧眼识业的能力和敢于争取的勇气。“人怕入错行”,就业选择可能会影响人才的前途命运和人生走向,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干起来才能得心应手、热情高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价值。此外,面对不合理的工作岗位安排,青年人才要大胆地向领导表达内心的想法、提出合理的建议,争取能在合适的岗位、真正发挥专业所长。(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委组织部 邓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