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指出,党中央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十余年磨剑,自中央八项规定颁布以来,从“舌尖上的浪费”到“车轮上的腐败”,从“会所歪风”到“指尖形式主义”,中国共产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解作风顽疾。对每名党员而言,这不仅是必须遵守的铁规铁纪,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先锋工程”责任书。在新时代赶考路上,党员干部当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常紧纪律之弦,用清风正气书写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时代答卷。
思想淬火,铸就政治忠诚的“精神铠甲”。思想破冰是行动突围的前提。某省曾通报典型案例:一名处级干部将公务用车伪装成私家车使用,其微信聊天记录中赫然写着“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这种“变通思维”折射出思想根源上的认知偏差。共产党员必须深刻认识到,八项规定是检验政治忠诚的试金石,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生命线。思想自觉的更高境界是价值认同。当云南独龙江乡党委书记主动将办公室搬到群众火塘边,当浙江安吉余村党员把“不喝群众一口茶”写入村规民约时,八项规定已升华为共产党员的精神基因。这种从“要我遵守”到“我要践行”的转变,正是政治忠诚最生动的注脚。
行为突围,构建知行合一的“行动坐标”。践行八项规定贵在落细落小。广西某县建立的“党员作风清单”,将八项规定细化为“调研不踩点、开会不摆花、用餐不超标”等30项具体指标,通过积分制管理实现可量化考核。这种“颗粒化”标准让抽象规定转化为行动指南,破解了“原则认同、具体模糊”的执行困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从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住在村里、吃在农户”,再到乡村振兴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驻村干部,共产党员用实干诠释了八项规定的时代内涵。当河北塞罕坝林场党员在零下40℃用雪水泡面时,“艰苦奋斗”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品格。
长效赋能,锻造永葆本色的“制度熔炉”。制度执行需要刚性约束。中央纪委构建的“四风监督哨”系统,通过对接税务发票、公车轨迹、消费记录等12类数据源,实现自动预警;某省建立的“作风信用档案”,将党员干部违规行为纳入征信体系,形成终身追责机制。这种“制度+科技”的监督闭环,让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文化浸润方能行稳致远。江苏周总理纪念馆开设“西花厅的餐桌”专题展,用总理三付饭费的故事诠释廉洁真谛。这种红色文化的滋养,让八项规定精神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群众监督是永恒动力。浙江宁波的“阳光问廉”直播平台,让群众现场质询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四川建立的“随手拍”监督系统,三年收到群众举报线索12万条。当78岁老党员王德顺在村务公开栏前当起“义务解说员”时,见证的正是“人民监督”的制度伟力。
十年磨剑,八项规定已深深融入共产党员的精神血脉。从雪域高原到南海之滨,从机关大楼到田间地头,八项规定精神正通过千百万党员的躬身践行,转化为新时代的先锋力量。当每个党员都成为作风建设的“行动单元”,当每次调研座谈都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梁”,八项规定必将焕发出更加持久的生命力,为百年大党永葆生机提供不竭动力。这既是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时代回答。(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