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年轻干部如同挺立在激流中的桥墩,既要承接历史传承的厚重积淀,又要托举未来发展的壮阔蓝图。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年轻干部更应锤炼“泥土味、人情味、汗水味”的鲜明品格,在躬身实践中架起党群连心桥,在时代浪潮中铺就发展振兴路。
俯身耕耘浸染“泥土味”,筑牢群众根基的“承重桩”。“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千年古训,至今仍激荡着真理的回响。在乡村振兴的最前沿,驻村书记张黎明踏破铁鞋走遍田间地头,用沾满泥土的笔记本记下327户村民的急难愁盼;在防汛抗灾的第一线,90后镇干部李思雨连续72小时巡堤查险,双脚泡得发白却筑起生命防线。这些年轻身影诠释着:真正的智慧不在高楼广厦,而在阡陌之间。当年轻干部褪去"书生气",染上"泥土香",就能像深扎大地的红杉,在基层沃土中汲取养分,把政策的根系延伸到每个角落,让发展蓝图从图纸走向大地。年轻干部当以“脚下有泥”践行“心中有民”。要主动走出办公室,把田间地头、街巷院落当作“第二工位”,善用“一线工作法”,将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建立“民情台账—督办整改—效果反馈”闭环,让政策制定沾露水、带地气,真正把“泥腿子”走成“金点子”,在基层实践中练就“铁脚板”和“真功夫”。
躬身服务增添“人情味”,锻造民心相通的“连心锁”。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恰是新时代群众工作的精神坐标。在老旧社区改造中,"板凳局长"王倩随身携带折叠椅,与居民围坐商议改造方案;在政务服务窗口,"微笑专员"陈昊开发"方言服务指南",让不会普通话的老人办事不再犯难。这些实践印证:为民服务不是机械执行,而是带着温度的双向奔赴。当年轻干部摘下"官帽子",捧出"热心肠",就能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在解民忧、纾民困中把党的温暖化作看得见的幸福,让政策文件上的文字变成群众脸上的笑容。年轻干部需以“将心比心”实现“以心换心”。要摒弃“官本位”思维,推行“零距离”服务模式,学会用方言唠家常、用抖音讲政策。更需涵养“共情能力”,在群众叹息时多问一句、在办事卡壳时多帮一把,通过“民情日记”记录百姓冷暖,用“服务温度计”量化群众满意度,让“人情味”成为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
挺膺担当淬出“汗水味”,锻造实干兴邦的“顶梁柱”。“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箴言,始终是干事创业的行动指南。科技攻关团队里,海归博士赵志刚带领团队攻克"卡脖子"技术,实验室灯光见证无数不眠之夜;招商战场上,85后干部林涛三年飞行里程绕地球五圈,用诚意引来产业链关键项目。这些奋斗身影昭示:事业大厦的砖石,需要用实干的汗水浇筑。年轻干部少些"机关气",多些"汗水味",就能像淬火成钢的利剑,在改革攻坚中劈波斩浪,在创新突破中开疆拓土,把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年轻干部应以“躬身入局”诠释“硬核担当”。要主动请缨到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吃劲岗位”,签订“军令状”、认领“责任田”,以“钉钉子精神”破解改革难题。更要敢于“自讨苦吃”,在招商引资中当“百日攻坚连轴转”的拼命三郎,在技术攻关中做“千次试验求毫厘”的破风者,在基层治理中扛“三伏天调解三十场纠纷”的硬担子,用“脱皮掉肉”的实干书写“功成有我”的时代答卷。(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