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胡集镇聚焦“三关”,着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政治可靠、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
聚焦“入口关”,构筑党员发展“蓄水池”。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将党员质量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生命线贯穿始终。注重将非党村干部、村级后备干部、返乡创业大学生、村内致富能手等优秀年轻人才优先吸纳到党员队伍中,从源头把控发展党员质量。建立健全发展党员储备库,全面了解镇内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的政治思想、入党动机、日常表现、群众评价等情况。围绕5个发展阶段进行全程纪实,并对发展对象的思想政治、能力素质、道德品行、现实表现等情况逐一审查,对审查中发现的问题“零容忍”,坚决避免“带病入党”。积极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参加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听党课、学《条例》等,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扣好入党“第一粒扣子”。
聚焦“教育关”,打通能力提升“快车道”。坚持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不断把教育培训工作引向深入。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抓实集体学习,利用“学习强国”、安徽先锋网等学习平台,引导党员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自主学习。常态化组织新发展党员参与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在为民实践中砥砺党员初心。同时,注重分类施教,针对普通党员,利用乡镇党校、各村(社区)场所,抓实党员冬春训等,注重培训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农业技术等内容。针对流动党员,依托微信群,将学习资料推送到“指尖”。针对行动不便老党员,组织开展送书送学送教活动,将党的方针政策传递到“家门口”。
聚焦“管理关”,深耕党员管理“责任田”。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特点,按照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农村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非公组织党员等进行科学分类,差异化定责管理。对于机关党员,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把党员干部的监督延伸到“八小时外”,从“工作圈”扩展到“生活圈”,持续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对于村(社区)支部,定期开展党建工作业务培训和督导检查,推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落实到位。对于流动党员,实行联系帮带制度,即镇党委明确1名党委委员联系指导各基层党支部,基层党支部明确1名支部委员,加强与流动党员的经常性联系。针对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群体,每年开展慰问不少于2次,对符合在党50年条件的老党员审核通过后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增强党员荣誉感。(王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