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党建 > 正文

“五味俱全”,给批评下足“实料”

2023-02-22 11:30:22 | 来源: 中廉在线

当前,各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召开民主生活会,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是民主生活会能否成功召开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因此,党员干部必须要练强批评基本功,给批评下足“实料”,“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从而达到猛药去疴、排毒治病的良好效果,在“团结—批评—团结”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苦味浓一些,让批评“肝胆相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质是要剖析自身问题、查找他人不足,既要敢于“揭短亮丑”,又要善于“挑刺找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导致很多同志批评自己怕丢面子、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存在不想批评、不敢批评的问题。究其根本是私心杂念作祟,是党性修养不强的表现,必须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到高质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项政治任务,对自己是提供一个改正错误、不断进步的机会,对同志是本着一种高度负责、助其成长的态度。“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只有入木三分的自我批评才能刮骨疗毒、切中肯綮的相互批评才能去除病灶,党员干部就应该给多自己吃“苦”药、多给同志开“苦”药,苦涩难咽方能达到活血化瘀、治病救人的效果。

咸味足一些,让批评“有滋有味”。“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只看表症,不找病因,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所有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就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变得寡淡无味,“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抬着;同级对同级,包着让着”,“利器”变成“钝器”,有百害而无一益。如何用好这把武器,打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正确方式?相互批评要有“一针见血”的魄力,直击问题要害,不怕揭伤疤、戳痛处、挖腐肉,要真正触及思想和灵魂深处,才能起到提醒警示、共同提高的作用;自我批评要有“刀刃向内”的勇气,不断反躬自省,找准病灶、查清病因,掸除思想和行为上的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才能达到“体检治病、强身健体”的效果。党员干部要学会适时“撒把盐”,才能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味道”。

辣味重一些,让批评“酣畅淋漓”。批评和自我批评缺少“红脸出汗”的“辣味”就会失去本真,现实中,有些党员干部认为自我批评是“自曝家丑”,于是遮遮掩掩,只讲套话官话空话,找一些“万能语句”“通用问题”敷衍了事;担心相互批评会“惹祸上身”,于是和风细雨,客套话开头、奉承话居中、希望话结尾,以批评之名行表扬之实。殊不知,这种没有“辣味”的批评、只求“过得去”的态度,往往导致的正是“过不去”的后果。让批评有“辣味”,一是态度要辣,摒弃老好人思想,不做“墙头草”;二是话语要辣,正视问题不躲闪,勇于捅破“窗户纸”;三是内容要辣,符合实际落到实处,确保所“批”所“评”有理有据。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批评他人“不怕辣”,自我批评“怕不辣”,接受批评“辣不怕”。

酸味正一些,让批评“喜闻乐见”。“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批评不讲方法、不分场合,随心所欲、脱口而出,再言之有理、持之有故都会遭人反感,导致批评效果大打折扣,而很多同志不想不敢不会批评,也正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不妨学着给批评加点“酸味”。自我批评加点酸,杀菌提神,时刻警醒自己,主动把问题亮出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坚决不能因为别人取得成绩就“打翻醋坛子”,心里感到落差就“直冒酸水”,满腹牢骚、怨天尤人。相互批评加点酸,调和严肃氛围,善用温和的语气、风趣的语言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多些平等交流、少些咄咄逼人,通过化解被批评者的抵抗情绪,引导他们放下心里防线、解开思想包袱,从而涵养“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的胸襟气度。

甜味纯一些,让批评“口齿生香”。批评不是目的,整改才是关键,做好“后半篇文章”,让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涤除思想上的污秽、洗净行为上的瑕疵,真正品尝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之后的“甘甜之味”。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和收集汇总的意见,要照单全收,深刻剖析原因,通过规划“路线图”、绘制“时间表”、拟定“任务书”,稳扎稳打、分步实施,确保问题聚焦不跑偏、问题落实有抓手、问题整改有成效,同时与往年的整改台账相结合,避免雷同问题次次在、回回整改都未改。还要建立“跟踪问效”机制,坚决杜绝“一改了之”的情况出现,要时常“回头看”、杀个“回马枪”,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常改常新,自觉以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整改成果的重要标准,以“钉钉子”精神抓好问题整改走深走实。(云南省巧家县委组织部 陈凤玲)

责任编辑:陈陈
手机版
毕业论文网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