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以“红色”为引领,规划建设“红色村”2个和“红军村”35个,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坚持规划先行,凸显“红色”印记
威信红色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有革命遗址遗迹216处。在“红色村”和“红军村”的规划上,坚持保护优先、红色引领、合理利用,本着尊重历史、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串点成线的建设思路,依托现有的乡村风貌,开展保护利用、文旅融合,凸显红色文化标识,打造集红色教育、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一体,宜学、宜居、宜游、宜业的红色文化旅游特色村庄。目前,完成了2个“红色村”和35个“红军村”规划工作。
提升村容村貌,丰富“红色”内涵
“红色村”必须有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从视觉上看得见红色标识、从听觉上听得见红色声音、从味觉上品得到红色味道。大力修建红色书屋、红色展馆、红色小剧场、红军坝子、红军餐馆、红军客栈。大力推进房屋风貌改造,按照“灰瓦、白墙、红线、格子窗、仿木门”标准,采取政府奖补、村民投入的方式进行,目前,已启动芭蕉湾、厚房、庄子上等村庄的民居风貌改造。着力抓好村庄环境整治提升,按照“三有五不”保护公约(有整洁的院坝、有规范的花池、有适当的绿植、不乱扔垃圾、不直排粪污、不侵占河道、不违规搭建、不养成陋习),组织农户修建花池、绿化院坝、清扫庭院,坚持逢农历2、5、8定期保洁制度,村庄环境卫生保持干净整洁。
大力培育产业,融合“红色”资源
威信县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念好“红字”经,在产业培育上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采取“党组织+村集体公司+农户”“党组织+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户持续稳定增收。在县级确定以方竹、生猪为主导的“1+N”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布局下,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猕猴桃、柿子、桃子、李子等特色经济林果,彩色水稻、油菜、油葵、金银花等观光休闲农业,积极举办李子、猕猴桃等采摘节活动和组织文艺界开展采风活动,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培育以红色文化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开设“红色主题”餐厅,力推红军餐,重走长征路,唱红色歌曲、听红色故事,让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接受传统革命教育和长征精神的洗礼。
营造良好乡风,赓续“红色”血脉
加强红色资源研究阐释宣传,生动鲜活讲好“扎西会议”故事。组建红色文化宣传队,组织开展“红色故事大家讲”等系列宣讲活动。编制一批精品红色教育课程,认真挖掘红色资源和红军故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站所、村级文化活动室等阵地,让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依托扎西干部学院等平台,精心科学设置教学课程,抓好革命传统和红色教育培训;邀请中央、省、市媒体赴威开展“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等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制作《光辉的扎西会议》《水田红印记光辉》等视频影像,提升“红色扎西”知名度和影响力;举办“红色主题”演讲比赛和篮球比赛、“唱红歌”等活动,让“红色”印记入脑入心、“红色”血脉永续流淌,激发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中奋进干事的激情。
加强乡村善治,传承“红色”基因
设置政策信息宣传、群众诉求收集、社区事务公开于一体的红色心愿信箱,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红色村”“红军村”党组织效能提升。加强基层网格化治理,建立党建网格服务体系,把党支部与红白理事会、乡风文明先锋队、村居民发展议事委员会等3支队伍凝聚到网格,全覆盖压实矛盾纠纷、信访维稳、创文创卫等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红色治理网格”,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
目前,规划的2个“红色村”已全面启动建设,规划的35个“红军村”中已启动建设5个,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各具特色、村容村貌美丽整洁、群众安居乐业,呈现出一幅幅美丽和谐的乡村画卷。(云南省昭通市政策研究室 应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