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吉林省梨树县紧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党建+”工程,坚持将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集体经济、乡村治理深入融合、精准对接、一体推进,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来越宽、队伍越来越强、基础越来越实、环境越来越好。
党建+特色产业,乡村振兴路子越来越宽。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集中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全力推动特色产业项目发展。一是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深入贯彻落实“秸秆变肉”工程,依托引进的浙江华统集团、寿光张氏集团和耘垦牧业,全力构建玉米(稻米)、肉牛、生猪、肉鸡4条全产业链和1个现代绿色蔬菜产业基地,目前肉牛饲养量达41.3万头、生猪饲养量达224.5万头、禽类饲养量达2375万只,“4+1”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二是探索合作化发展路径。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探索实行“合作社+村党支部+公司+小农户”工作模式,发挥5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省级示范村典型引领作用,新发展村书记领办合作社50余家,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141个,流转土地100余万亩,直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党建+人才培养,乡村振兴队伍越来越强。切实把乡村振兴作为锻炼干部人才的广阔舞台,健全完善干部人才培育锻炼机制,推动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聚集。一是持续强化驻村干部锻炼。精准选派400名县直机关事业单位的优秀年轻干部、硕博人才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通过综合运用“钉钉”考勤、周报告县委书记点评、定期测试等措施,常态化检验驻村干部“含金量”。创新建立“321”精准结对帮扶机制(县级领导包3户,乡科级干部包2户,一般干部包1户),为脱贫户和边缘户安排结对帮扶责任人,目前解决实际问题9000余个,协调慰问物资总值60余万元,百姓幸福感成色更足、获得感更可持续。二是大力培育农业专业人才。结合农村发展需要,大力开展人才“组团式”帮扶活动,不断加强农业人才实践锻炼,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选派科技特派员及产业指导专家深入贫困村开展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针对“秸秆离田”“肉牛养殖”工程等农业种养殖技术,培育新型农民,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帮扶7600余人次。
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振兴基础越来越实。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要抓手,坚持自力更生和借助外力相结合,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一是规范管理增加集体经济。今年以来通过规范“册外地”管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100余万元,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800余万元,村均收入达到22.36万元,全面消灭了集体经济“空壳村”,5万元以下薄弱村彻底清零。二是合作对接增加集体经济。通过探索实施村党组织与农村新型经济组织“融合式发展”模式,村级党组织与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共建党组织,采取投资、合作经营等方式,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比如,康平街道八里庙村党支部与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实行融合式发展,村里将6公顷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开展合作经营,每年保底分红6万元,融合式发展模式初见成效。
党建+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环境越来越好。把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创新工作手段,着力破解农村党组织存在的基层治理薄弱问题,不断优化乡村振兴“软环境”。一是完善领导体系促治理。推动完善“行政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村党组织体系建设,将党组织建到网格上,目前共建立网格党小组1764个,实现了基层网格党组织全覆盖,网格党小组在政策宣传、矛盾纠纷化解和领办代办约办服务等工作,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抓好民生工程促治理。全力补齐农村道路建设短板,完成新建600公里农村公路,力争实现美丽乡村重点村、千村示范村以及产业示范带沿线村屯实现“户户通”。以八里庙村刘淑梅文化大院为样板,将道德银行、志愿者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融入到文化大院当中,因地制宜建设文化大院20个,实现一个大院一个特色,推动全县农村文化大院服务功能整体提升,真正提升了老百姓幸福生活指数。(陈时 吉林省梨树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