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根在基层。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坚固可靠的法治建设,同时,法治也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建设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这些都说明了基层治理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基层的具体实践,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
一要加强科技赋能赋智。引进先进技术,助力基层法治现代化。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借助大数据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围绕基层法治建设,着力解决制约法治建设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法治化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抓基层、打基础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进法治建设。把握网络化、智能化为社会治理带来的发展机遇,强化配套法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推进数字政府、数字法院等的深度发展,拓展数字惠民服务,构建数字社会治理综合体系,深化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的数字协作共享,依法公开政务信息。
二要完善法律规范体系。增强立法和制度供给,确保治理于法有据。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以人为本,做好人民的工作,按照合法合规、贴近基层、发扬民主、便于执行的原则,推进村规民约、基层自治顾问工程,规范和发展好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好根基。
三要做好普法宣传工作。营造全民守法的法治氛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人民是法治建设的主体,在深化基层治理过程中,要加大法治宣传,扩大普法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将法律送进乡村,送进校园,送进千家万户,同时,深入开展法律援助活动,让法律惠及广大人民,努力推动形成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
“法者,治之端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新旧矛盾相互交织,利益关系更加多变,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凸显。法治思想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条件,推进基层治理必须以法治保障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必须不断提高基层法治水平,让法治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赋能”。(胡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