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如同奔涌千年的黄河之水,既沉淀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历史基因,又激荡着“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时代气象;既凝结着“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又孕育着“美美与共”的天下情怀。对于新时代共产党人而言,文化自信不仅是解码中华文明赓续密码的“精神密钥”,更是抵御意识形态侵蚀的“思想长城”、引领民族复兴征程的“精神北斗”。当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激荡,当文明对话与价值碰撞深度演进,唯有以文化自信为“炬”,在守正创新中点燃精神火种,在交流互鉴中校准前行坐标,方能以“自信人生二百年”的底气,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丰碑。
以文化自信为“根脉”,深扎中华文明的“精神根系”。“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从甲骨竹简的文明初曙,到唐诗宋词的艺术巅峰;从“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到“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中华文化始终以“生生不息”的韧性与“海纳百川”的胸襟,构筑起民族精神的万里长城。新时代共产党人筑牢文化自信,要以“历史纵深感”透视文化基因,从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中读懂“革故鼎新”的创新勇气,在《孙子兵法》的谋略中领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要以“文明整体观”把握精神特质,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融入绿色发展理念,让“协和万邦”的外交智慧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要以“价值穿透力”激活传统精髓,把“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转化为“我将无我”的政治担当,让“君子慎独”的修身之道升华为“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治党要求。唯有让文明根脉深扎时代的沃土,方能以文化自信之光照亮“何以中国”的精神答案。
以文化自信为“火炬”,点燃守正创新的“精神引擎”。“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精神,到“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自觉,中华文明始终在传承中突破,在融合中超越。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既不是躺在典籍中的孤芳自赏,更不是面对西方文明的妄自菲薄,而是要在“不忘本来”中“吸收外来”,在“坚守底色”中“创造亮色”。锻造新时代文化创造力,党员干部要以“创造性转化”唤醒传统基因,用现代话语重构“愚公移山”的奋斗哲学,以科技手段焕新“二十四节气”的文化表达;要以“创新性发展”突破思维窠臼,在人工智能伦理中注入“仁者爱人”的价值关怀,于数字经济浪潮里书写“义利并举”的商业文明;要以“包容性胸怀”推动文明互鉴,既要在“各美其美”中坚定文化立场,更要在“美美与共”中贡献中国智慧。唯有让文化自信成为创新的“点火系”,才能在文明碰撞中擦亮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标识。
以文化自信为“脊梁”,挺立民族复兴的“精神海拔”。文化自信的终极指向,在于其为民族复兴提供着最深层的价值支撑。当某些西方势力以“文明冲突论”筑起意识形态藩篱,当历史虚无主义企图解构民族精神图腾,文化自信就是我们破迷雾、定心神的“定海神针”。托举民族复兴伟业,共产党人要以“精神主权”意识筑牢思想防线,在“Z世代”群体中播种文化认同的种子,于网络空间构筑抵御文化渗透的堤坝;要以“价值输出”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用“一带一路”讲述合作共赢的故事,借冬奥会开幕式传递“世界大同”的理念;要以“文明担当”境界贡献中国方案,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智慧推向全球治理,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丰富人类制度图谱。唯有以文化自信挺起精神脊梁,才能在复兴征程上书写“风景这边独好”的文明新篇。(汪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