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交汇,是自然与人文的共鸣,更是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它既承载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文化基因,又激荡着“缅怀先烈、赓续血脉”的精神力量。对共产党人而言,清明节不仅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密码”,更是锤炼党性修养的“精神熔炉”、砥砺初心使命的“奋进号角”。当春风拂过历史的丰碑,当细雨浸润信仰的土壤,党员干部当以清明为“镜”,在追思与前行中感悟“从哪里来”的精神根脉,锚定“向何处去”的时代坐标,让清明节的“文化之魂”与“红色之脉”交相辉映,激荡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
以清明为“镜”,照见“饮水思源”的文化传承与历史自觉。“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祭祖扫墓到踏青插柳,从追思先人到敬畏自然,清明节的每一缕烟火、每一寸新绿,都在诉说着中华民族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对历史根脉的虔诚守护。这种文化传承,正是共产党人筑牢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深厚根基。对党员干部而言,过清明需悟透三重境界:一是以“家国同构”的视野看待祭祀传统,从家族血脉的延续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赓续,让“家祭”与“国祭”同频共振;二是以“敬畏历史”的态度对待先辈功绩,从个体生命的追思升华为集体记忆的传承,让“慎终”与“追远”相辅相成;三是以“守正创新”的思维活化文化基因,从传统仪式的沿袭升华为时代价值的重构,让“旧传统”与“新文明”相得益彰。唯有在文化传承中厚植历史自觉,方能以清明之镜照见“我是谁”的身份认同,夯实“知所从来,明所将往”的精神底座。
以清明为“镜”,照见“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与信仰淬炼。从雨花台到井冈山,从长征路到红旗渠,每一方纪念碑都是无声的教科书,每一抔英雄土都是生动的思政课。共产党人过清明,不仅要祭奠血脉先祖,更要缅怀革命先烈,在红色足迹中感悟“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在英雄史诗中汲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力量。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正是党性教育的鲜活载体、初心使命的深刻叩问。赓续红色血脉,党员干部需把握三个维度:一是以“精神寻根”强化政治忠诚,站在烈士墓前重温入党誓词,在“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誓言中筑牢“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二是以“对照检视”砥砺政治品格,将先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境界作为镜子,照见自身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斗争精神上的差距;三是以“薪火相传”扛起政治责任,把先烈未竟的事业化作奋进的动力,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领域续写“后来人”的担当。唯有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方能以清明之镜照见“赤子之心”,锻造“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政治定力。
以清明为“镜”,照见“躬耕前行”的实干担当与时代答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个节气既是缅怀的节点,更是播种的起点。对共产党人而言,祭奠英烈不仅需要“热泪沾襟”的情感共鸣,更需要“俯身耕耘”的实干行动。唯有将缅怀之情转化为担当之志,把精神传承落脚于具体实践,才能让清明节的“追思雨”浇灌出高质量发展的“奋进花”。书写时代答卷,党员干部当践行三种行动逻辑:一是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抢抓发展机遇,像清明时节的春耕一样,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改革开放等领域播撒“金种子”;二是以“功成有我”的使命感破解民生难题,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关切,用“绣花功夫”织就幸福生活图景;三是以“居安思危”的危机感应对风险挑战,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生态治理、安全生产等战场筑牢“防火墙”。唯有将清明追思转化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方能以清明之镜照见“行者之道”,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无愧于先辈、无愧于人民的优异答卷。(汪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