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 > 文化 > 正文

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2023-12-22 08:00:01 | 来源: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

一、具有包容性和吸纳力

在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神州大地上的各个族群、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始终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尽管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是近代才出现的,但“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方之民共天下”和“夷夏一体”等观念古已有之,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千百年以前已自然萌发。

中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不断交融汇聚并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逐渐形成、发展壮大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理性升华的历史。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从对外交流来看,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乃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焕发新的生机。

从内部交流来看,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建鼎称尊”,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国家。越是强盛的王朝,吸纳的民族就越多。

二、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引领民族工作在创新发展中迈上新台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境界。

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中华民族”一词首次写入国家的根本法。

光明的火炬,照亮前进的步伐。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奋斗中,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觉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从多元走向一体、从尊重差异性到增进共同性,全面小康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成果,民族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享的荣光。56个民族在多元中铸就整体、在整体中百花齐放,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阔步前进;各族儿女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凝聚力、向心力空前增强。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进程中,要通过扩大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努力创造各族同胞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祖国每一寸土地都能成为各民族同胞共居的家园,让各民族同胞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各民族也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特别是,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手挽手、肩并肩,同心同德、同心同向,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三、长远之策 固本之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最根本的是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

文化认同是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在处理国内各民族文化关系时,必须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同时,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就一定会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加坚实的根基。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保持文化自信。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都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人类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有姹紫嫣红之别,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郝媛媛)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