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从古丝绸之路到联通世界的“一带一路”;五千余载,从良渚遗址到新时代的“良渚论坛”,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在不断交流中维护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我们要让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尊重中包容互惠,以高度的责任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在交流中相互借鉴,让文化因交流互鉴而美美与共。“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华文明发展了五千多年,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风采、中沙联合考古队探寻丝路遗迹等一系列生动实践向我们表明,文化的交流让世界文明的百花园变得更加姹紫嫣红、生机盎然,文化因多样而精彩,因交流而升华。在当今世界,我们要坚持以促进文化互鉴和民心相通为目的,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逐步构建起文化交流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发挥研究机构和智库作为全球文明主要传播者的重要作用,拉紧国与国之间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那些挑起意识形态对抗的做法,注定不得人心,让文化的相互交流消除文化壁垒,打破精神隔阂,才是文化发展的主旋律。
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让文化因推陈出新而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前行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创新”为文化成长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传统”则匡正着我们前行的脚步。我们要以敬畏心、进取心、包容心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加自觉的学习和研究文化历史,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不同文化的交流激荡中,致力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和谐共生,努力开创未来世界文化的新境界。
在尊重中包容互惠,让文化因平等相待而并行不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近二三百年来,西方话语依托其背后的强势力量,塑造了西方至上主义的文明观,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不是视为低人一等,就是视为洪水猛兽,极大阻碍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和各民族文化平等的原则。平等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承认文明的差异性、尊重文明的独特性,才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对待不同文明要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文化的出路不止一条,文化的发展也不限一隅,只有大家笃守包容精神,秉持世界文明一家亲的理念,才能共筑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家园。(李兆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