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接受现代社会进程的加速和多元文化的冲击,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于坚定信仰。信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伟大旗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坚定信仰,就是坚定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信念,这是国家、民族、人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优秀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如浩瀚江海,如璀璨星河,五千年的理想信念教育,足以帮助我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于我们要坚定信仰,用实践来锤炼品格,用理论来增强力量,赓续红色之血脉,筑牢信仰之基石。同时,我们要牢牢掌握文化工作主导权,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点,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于文化保护。文化保护,特别是针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想象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国家在文化保护上的投入是巨大的,像我的家乡—安徽安庆,“黄梅戏”已成了蜚声海外的城市名片,我们有“黄梅戏博物馆”、“黄梅戏艺术中心”、“黄梅戏学校”,“黄梅戏艺术节”、“黄梅戏展演周”等,行走在城市的巷堂中,时不时听到宛转悠扬的黄梅调,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戏曲文化氛围里,成就了隽味深远的人文渊薮。新时代的文化保护,我们更加关注文化内涵和可持续发展,深度发掘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创新思路,博古融今,如此才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于教育传承。习近平主席说,“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古往今来,唯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我们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基础在于对青少年的教育传承。文化是凝聚民族认同、厚植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只有不断地教育传承才能令我们在遥看群山时,吟一句“苍苍横翠微”;泛舟湖上,念的是“涵虚混太清”;高阁俯望,“秋水共长天一色”;春雨独行,“沾衣欲湿杏花雨”……“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在文化新时代建设中的教育传承,我们要从涵养文化情怀、增进爱国情感、唤醒文化自信做起,使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我们审视自身,以宏大的格局、开放的眼光来克服困难、回应挑战,坚持以信仰筑根本,以保护拓发展、以教育续传承,让文化更好融入现代社会,焕新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冯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