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中华文明植根于五千多年的历史土壤,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也为世界文明奉献出精彩篇章。而新时代的我们,要勇于接过文化传承接力棒,在守正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努力奋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立足文化自信,奏响时代之音。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渊远文化的延续、一个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的牵引,丢掉了思想文化的民族是站不起来的,只有坚定地守住文化自信,共同传递文化接力棒,才能让民族有力量、让发展有方向。纵观五千年华夏岁月,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从《论语》中谦谦君子的礼仪传承,到苏轼《晃错论》中顽强性格的弘扬,无不展现出坚定的文化自信带给中华儿女经久不衰的精神力量;“国潮”消费的兴起、奥运赛场上各种安踏、李宁等运动品牌标识“诉说”着国人的文化自信,无不彰显大国风采。新时代的广大青年干部,更应怀揣“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感,将发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为己任,扬文化自信之帆,助中华强国之梦。
汇聚文化力量,谱写强国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而精神富有的实现,首要是文化的发展,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趋于多样化,文化建设迫在眉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下,各文化产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优秀文化作品竞相涌现,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丰富了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而后,立足基层文化建设,政府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的投入,文化资源向农村、薄弱地区倾斜;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通过“上下布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让文化之泉在中华民族流动起来,实现人民群众精神之富有,推进强国建设新征程。
植根文化沃土,绽放创新活力。哲学家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中华民族的强国复兴之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中华传统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到辉煌的今天,更加说明了创新才是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华民族实现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以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态度向各国各界汲取养分,一路“取”精华,“剔”糟粕,不断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内容,赋予中华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新时代青年作为民族文化建设的使命者,应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发展,借助“文化+科技”“艺术+视听”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讲好中国故事,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世界了解全面立体的中华民族,实现新时代青年对文化使命的自觉担当。(林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