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这是习近平同志30多年前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的一段深情告白。岁月峥嵘,山河为证;文脉悠远,与古为新。文化传承需承百代之流,会当日之变,乘时代之风云,汲取千年底蕴唱响文化繁荣“新曲”,以自信自强、与时偕行的传承姿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追根溯源,在传承中延续中华文化不息的“生命力”,为文化自信“培育沃土”。“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和日月同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如千年古树般古木参天,孕育出自强不息、刚强不阿的中华民族。它虽经漫长岁月洗礼却依旧生生不息、风华正茂,始终向世人展示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无不体现着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的精神特质,浸润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指引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追寻复兴的百年求索,回响着一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的铿锵足音。这些璀璨的文化符号交织汇聚,共同书写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让文化古树枝繁叶茂,永不衰败,为促使文化“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打下坚实基础。
继往开来,在发展中激发中华文化不竭的“源动力”,让文化自信“筑牢根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内核和标识。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绵延不绝,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文化滋养与精神支撑。在新时代文化传播环境下,我们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阐释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中,展现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鲜明道义形象。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
守正创新,在弘扬中彰显中华文化生动的“新魅力”,促文化自信“开枝散叶”。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从《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的寓教于乐、寓文于娱,到全球首例可以“走”出去做展览的云冈石窟,再到《只此青绿》《舞千年》的火爆出圈。这些历史长河中的珍珠在现代化科技的“抛光”下愈发焕发光彩,让无数人驻足欣赏、流连忘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文化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文化创新推动国家“软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提供不竭动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中继承发展,要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博采众长,海纳百川,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打开一片天地、绘就一番灿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以文化自信烛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行之路。(云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