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将铭记“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中国故事。这项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一直牵挂的民生工程,荣获“地球卫士奖”。二十年后再回眸,“千万工程”不仅改变了浙江村庄的风貌,重塑了当地农民的命运,更探索出一条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打造出一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更为广大青年提供有益镜鉴。党的二十大报告寄语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青年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兼具较高文化艺术素养与较强创新创造能力,鼓励支持青年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
乡村振兴捧起了“千万工程”的接力棒,而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群众期盼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许多例子证明,真正的青年艺术人才可以识别和拓展乡村的美,更好地探索当地艺术的积累,重塑艺术的美。他们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和文艺活动同乡亲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实现人际和文化之间的交流。艺术不是孤立和静态的,它应该吸引并影响村民,这是未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关注农村现实有助于引导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农村文化活力偏弱等问题进入大众视野。这些痛点、难点不仅是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直面的问题,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需突破的瓶颈。
鼓励青年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将文化自信送到“心坎上”。乡村振兴应以人为本,接地气、惠民生,有效丰富村民精神内核,促使能够用学会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视角看待社会发展及乡村风光,进而充分激发乡村振兴的强大活力。青年人才应积极组织开展文化教育和艺术实践活动,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将主流声音送村下乡,主动寻求优秀传统文化中艺术元素组织开展各类交流、培训,进而带动村民中占较大比例的的儿童和老人参与各类乡土文化艺术活动,在丰富生活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与文化自信。同时,青年人才可将田间劳动同文艺互动相结合,在旧房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农田鱼塘造型设计中,加入传统或现代艺术元素,在讲求实用功能的同时凸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荣共生的生态美学理念。
调动青年人才深入乡村田野,打造文化内涵“新高地”。振兴乡村文化,不单需要引进先进思想理念,更需要高站位发掘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资源,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青年人才视野开阔、活力四射、潮流前卫,拥有艺术专业技能,应推动他们将目光聚焦乡野,在特色乡土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组织青年人才深入开展“田野调查”,利用自身专业学科知识发掘乡村历史底蕴、特色文化资源、自然环境优势等,梳理总结,汇聚成册。另一方面,引导青年人才综合运用艺术语言与年轻元素来展示新时代乡村面貌,充分利用现代媒介传播技术以及短视频、真人秀等新媒体或综艺节目平台,做到“人人都是麦克风,家家都是星主播”,在传播推介中发现并形成优秀乡村文化品牌,让大众更深了解农耕习俗,以全新审美视野审视乡村艺术文化,更有兴趣加入乡村建设,打造乡村美好自然风光“金字招牌”。
释放青年人才强劲活力,让发展红利惠及“家门口”。“艺”美赋能,不仅能够提升乡村文化产业形象,也能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青年人才要敏锐洞察经济发展模式,关注当下流行审美元素,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丰富制作题材和种类,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将乡村自然景观转化成村民的可持续收入来源。在当今时代,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日益增加,人们的日常消费与“美”密不可分。在这个过程中,谁能产生“美”,谁就能掌握审美经济的生产力。将艺术融入乡村自然生态,以艺术引领乡村生活,将艺术转化为创意业务,通过艺术激活乡村活力。如今审美需求已成为经济学供需循环的逻辑起点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消费动机和经济行为的重要影响。美景美食拍照打卡的出行习惯已然形成,审美经济和艺术乡村建设的目标一致,呼吁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以融合经济为媒介,强调创造力和创新,通过审美再造现实世界,实现“诗意栖居”,这符合年轻一代消费群体的需求。青年美育人才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敢为人先、拨开藩篱、挣脱束缚,主动向村级领导班子建言献策,积极参与开发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民俗风尚的乡村旅游资源,形成“党建+艺术人才”模式,助推其走出一条“艺术+文旅”的产业发展道路。
“千万工程”的所有成果中都离不开人才的身影,但所有故事的主角始终都是广大农民群众。青年人才应以自身专业技能、潮流理念促进深度文化惠民,引导农民忙时务农、闲时从艺,传播健康向上的文化,完善乡规民约,以德服人,“艺”馨四溢,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艺术文化“火起来”,真正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章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