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易经》“系辞”中说:“物相杂,故曰文。”,意思是纷杂繁复的东西聚和共生,各自都有各自的特点,这就是多样性,就是"文"。《国语》中讲:“物一无文”。朱熹学语言表述得更加清晰,他讲“两物相待,故有文。若相离去,便不成文矣。”不同的物,不同的思想,总之相互对待的东西,并不因不同而彼此分离,如此这般才能“成文”,成其为世界。这里所讲的“文”,可以理解为文化。所以,“和合共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本质属性。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兼容并蓄,生生不息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史告诉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助于一个国家应对多重挑战,并不断发展进步。今天的中国能消除绝对贫困,拥有强大发展动力,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中国智慧,为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和平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都得益于我们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反映出我们共产党人从理论自觉、文化自觉到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包容、创新和升华。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当今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是引发诸多民族矛盾、族群纠葛、区域纠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当前构建和合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秉持文化自信,积极进行跨文化学习、融合与创新,是新时代党员,干部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自信、和合共生”,是我们向世界和平贡献的中国智慧。对待我们自己的文化,要保持自信,自立和自觉,深入学习贯彻“两个结合”的深刻思想,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对待其他的文化,我们要以“和合共生”的态度,承认文化的平等,包容其他文化的不同,汲取其他文化的精髓,相互学习,共同分享。费孝通先生有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在新时代新的起点上,我们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作出更大贡献。(霍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