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延续的血脉,是一个社会政治和经济风貌的集中反映,文化兴则国运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员干部要坚定文化自信,继承“文化基因”、推动“守正创新”、发扬“天下情怀”,呵护好中华文明的“根”和“魂”。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继承“文化基因”。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既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怀,也有“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理想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在继承“文化基因”的新起点上的新长征提供了基本的思想共识,是助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支柱。“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要继承“文化基因”并加以吸收利用。党员干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深入挖掘和阐发“文化之根”,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推动“守正创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全面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着眼守正开新服务当代。只有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回应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文化的发展建设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得到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一定能够建设好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党员干部要创新传统文化,突出实践标准,赋予“民族之魂”新的时代内涵,把文化的力量转化为推动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巨大精神财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得到充分弘扬。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发扬“天下情怀”。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对“天下大同”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创新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博大的天下情怀和自觉的历史担当。类似于阿拉伯数字、印度佛教、象棋等的外来文化,尤其是佛教产生于印度,却光大于中国,它之所以能在中国深深扎根,离不开中国文化极强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食而能化,化而能食。党员干部要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深入挖掘和传播中华文明中的世界意义,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提供更多“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福建省浦城县临江镇水东村党群工作者 余境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