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文章强调,要深刻认识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各级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坚持保护、改造与利用并重,念好“严、质、用”三字诀,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切实筑牢国家粮食安全“耕”基,用心用情用力写实耕地保护利用“大文章”。
突出“严”的总基调,铺展“保护之纸”,亮明“凡耕之地,寸土不让”的文章主旨。非严无以用权,非严无以成事。守护耕地“命根子”,必须出重拳、下猛药,把“严”的基调贯穿始终,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各级党委政府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依然突出,面对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党员干部要担当作为,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坚决不搞“狸猫换太子”的把戏,敢于向侵占破坏耕地的行为说“不”,以带刺的牙齿、通电的高压线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和污染破坏耕地的行为;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将政府管理部门、村干部、村民群众以及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聚合起来,织密耕地保护的“大网”,实现动态监管、掌握工作主动,确保耕地面积“不缩水、不打折”,真正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卡好“质”的硬杠杠,饱蘸“改造之墨”,构建“提质增效,稳产高产”的行文架构。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量质并重”,既要确保耕地总面积只增不减,又要把好耕地“质量关”。从东北平原到华北粮仓,从中原大地到长江中下游平原,从塞上江南到鱼米之乡,无论是“黑土地”还是“黄土地”,无论是旱地还是水田,都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国家粮食安全和老百姓“米袋子”的基础。各地各部门要立足地方实际,深入推进耕地改造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水利基础设施修缮、农业科技攻关和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等手段,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同时,要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充分吸收借鉴“兰考模式”等成功经验,将我国盐碱地多的资源劣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在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的基础上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
下足“用”的实功夫,握好“利用之笔”,写就“稻菽飘香,穰穰满家”的精彩华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耕地的价值在于耕种利用。面对农村“空心化”和土地“撂荒”等现实情况,各地各部门要强化摸排统计,建立耕地台账,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落实种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农业保险等惠农利农政策,最大限度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创新经营模式,通过“公司+农户”“土地+农业合作社”等模式,打通“耕、种、管、收、加、销”全链条,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运营,在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提升农业产值和农民经济收入,真正盘活闲置耕地资源。要把“藏粮于地”同“藏粮于技”结合起来,把“土专家”“田秀才”“农博士”请进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现代农业“进阶”,让耕地实现价值利用“最大化”。(余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