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身处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将“民生”置顶,以躬身笃行的行动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做实民生服务、树立先锋形象,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汗水浇灌热土,在田间地头书写“让群众绽放幸福笑容”的民生答卷。
站稳群众立场,沉下身“丈量民情”。湘西十八洞村的猕猴桃挂满枝头,大凉山悬崖村的钢梯连通幸福,武夷山生态茶园绿意盎然,红旗渠精神在太行山间代代传承……基层干部当如“候鸟迁徙”般扎根乡土,像“蜜蜂采蜜”般遍访民情,在走村入户中摸清群众“柴米油盐”,在板凳夜话里倾听百姓“家长里短”。要善用“民情日记”这把钥匙,从留守儿童的求学困境中发现教育短板,从空巢老人的就医难题里感知医疗痛点,将“方言俚语”转化为政策落地的精准坐标,让“乡间土话”成为改进工作的鲜活指南。
做实民生服务,铆足劲“破解民忧”。一年来,村道硬化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快递站点覆盖偏远山乡,数字政务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奔波,农技课堂开到蔬菜大棚……这些看得见的变化,凝结着基层干部“5+2”“白加黑”的坚守。为群众办实事,既要像“老黄牛”般埋头苦干,更需如“绣花针”般精细治理。要紧盯“一老一小”照料、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增收致富等民生关切,建立“小事当天办、难事专班攻”的响应机制,把留守妇女的就业培训办成“巾帼课堂”,将撂荒土地的复耕复种变成“希望田野”,让“问题清单”化作“满意答卷”。
树立先锋形象,树标杆“凝聚民力”。“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闽宁协作的戈壁滩上,在悬崖绝壁的凿路现场,正是基层干部“我先上”的担当,凝聚起“一起干”的力量。要常怀“赶考”心态,对待惠民资金像守护自家钱袋般谨慎,落实帮扶政策如照料亲人般用心。用好“阳光村务”监督平台,让低保评议、项目招标在群众眼皮底下运行;建立“群众评议会”机制,对满意度低的工程立即返工,对反响好的做法全域推广,让每项决策都经得起“院坝问政”的检验。
将群众的“揪心事”转化为干部的“心上事”,需要在“穿针引线”中贯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基层干部当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执着,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用沾满泥土的双脚走出鱼水深情,用结满老茧的双手托起民生幸福,让新时代的乡村既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富足,更见“黄发垂髫并怡然”的温情。(王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