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理论 > 正文

严明党纪筑忠魂,以学促干显担当

2024-06-21 11:09:24 | 来源: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青天乡人民政府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在党内掀起了一股深入学习贯彻新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热潮。在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中,纪律始终是党的生命线,是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重要保障。正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所强调的,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根本保证。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把铁的纪律刻印在脑海里、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中,做到心中有党,保持纯洁的党性,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合格党员干部。

纪律之严,如同砥柱中流,划出党员干部不可逾越的红线。纪律是组织生活的基石,是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重要保障。它明确了党员干部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划定了道德和法律的边界。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严格的纪律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保护党员干部免受腐败侵蚀,确保党的肌体健康、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因此,我们必须原原本本、逐章逐条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搞清楚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免疫能力,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各项纪律规定,始终把党的政治纪律挺在前面,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用纪律的尺子衡量自己的言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同时,也要加强党内监督,以党规党纪为准绳,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对违纪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留死角、不留情面,确保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让纪律成为党员干部不可逾越的红线,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证。

纪律之重,犹如泰山压顶,提醒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纪律不是摆设,更不是装饰。它如同明镜高悬,时刻照见我们的行为举止,警示我们不可越雷池一步。纪律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组织的团结统一,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是对党员干部的一种关爱和保护。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律是“紧箍咒”“高压线”,也是“防护衣”“护身符”,通过纪律的约束,可以促使党员干部更加谨慎行事,避免因一时冲动或失误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我们要加强党性修养,把理想信念作为对党忠诚的“根”和“源”,常修常炼、常践常守,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从思想深处解决好信仰信念问题,真正把绝对忠诚可靠注入灵魂、融入血脉,始终做到守心自律。在实际工作中,要常念纪律规矩“经”,常敲警醒警示“钟”,明确“红线”、坚守“底线”,心里清楚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要手握一把戒尺,掌握办事分寸,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以党的纪律和规矩为准绳,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纪律之威,宛若春雷惊蛰,激励党员干部大胆开拓担当作为。纪律不仅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激励。它如同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引导党员干部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纪律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组织的秩序,保障工作的高效运转,同时也是对党员干部的一种信任和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中,针对为官不为现象,强调要促使干部解放思想、敢于负责、敢于担当。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不是把人管死,让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搞成暮气沉沉、无所作为的一潭死水,而是要通过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强免疫,营造积极健康、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环境。因此,我们要精准把握政策策略,坚持严的基调和实的要求相统一,坚持实事求是,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充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在实际工作中,要对党员干部的失误和错误“分门别类”,既不能让担当者受委屈,也不给乱为者钻空子的机会。要建立科学严谨的容错纠错制度,用科学的制度、严格的程序去分析衡量干部的行为,坚持有错必纠、有过必改,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纠正,对失误错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帮助干部汲取教训、改进提高,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理论学习的落脚点是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学习《条例》,要入脑入心入行,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用条例的理论精髓指导实践。党员干部要将条例规定落实于行,以纪律为镜,正衣冠、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不断提升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不断提高依规依纪依法履职能力,练就善于斗争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储文静)

责任编辑:一升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